第四百五十八章 发兵

    第四百五十八章 发兵 (第2/3页)

式。

    除了周礼里对战争有明确的规定外,古人留下的文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战争规则的痕迹。比如《曹刿论战》中,就有几个细节体现出来了。“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这里讲的,其实就是古代作战,需要专门选择作战地点。比如“齐人三鼓”,齐人敲了三次鼓,但是因为鲁人不动,齐人也不好进攻。显然,这就是一种规矩。包括曹刿问鲁庄公靠什么来打仗,鲁庄公讲的那些理由,其实也是一种规矩。

    还有,宋襄公在和楚国作战的时候,一定要等楚国渡过河,摆好阵,再和他们打。后人不理解,觉得宋襄公迂腐。其实,宋襄公这不过是遵守那时候战争礼仪的表现。

    这种战争礼仪中,就包含了“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虽说西周的时候,形成了一整套打仗的礼仪。但是从春秋末期开始这种战争礼仪就被破坏了。战争诡道大行其道,讲究谋略,讲究以战胜对方为直接目的,不管礼仪,不管理由。而且这种战争方式被人津津乐道,被人欣赏羡慕。对按照这种方式打仗的,被称为谋圣、兵圣、兵神、兵仙等等。

    本来,在这种礼仪丧失的同时,“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也应该丧失掉的。但是,古代打仗又讲究一个精气神,讲究一个英雄气概。如果杀掉来使,就显示出了自己的一种胆怯。而在战场上,没有勇猛无畏,军队就丢了魂,就没办法再打仗了。

    当然了,所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斩了来使并不是露怯,反而是一种显示精神气概的表现。

    比如蒙古人在攻打南宋钓鱼城的时候,就曾让使者去钓鱼城送信,让宋军投降。但是宋军斩了来使,并把来使的首级挂在城头,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

    还有,成吉思汗的商队在花剌子模被抢劫后,成吉思汗派使者去花剌子模交涉,但花剌子模人却割掉来使的耳朵,把他放回去,以示侮辱。

    所以说,这一点也不是绝对的。

    除此之外来使的作用,是为了送信。本身不具有攻击性,也没有带武器。杀掉没有攻击性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就像在战场上杀掉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一样。

    本来,来使的到来,有可能刺探军情。但是在战场上,经常做的是斗智斗勇。有智慧的人,常常会将计就计。就是故意向来使释放出一些亦真亦假的信息,让来使上当。从而达到麻痹敌人的目的。比如《三国演义》中的“蒋干盗书”,就是充分发挥来使的作用的一个有名的事例。

    所以才不会杀来使。

    但是在这个修仙世界,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被视为事关两国尊严的事情。

    每一个国家的使者都象征着各个国家的尊严,是属于一个国家乃至此国家民族不可触碰之底线,杀了使者,就相当于是把这个国家的尊严和面子从头到尾彻底的羞辱了一遍,如此,如何能忍?

    掠边境,战赛之败,收买刺杀金科状元再斩天朝来使。

    百姓之怒在一桩一桩一件件极罪之事下,本就已经极为不满,又先有李明以个人名义发出的檄文引怒,再有建明皇帝以朝廷之身颁布的正式国檄,刹那间引得王朝境内百姓无不顺应战事,将讨伐匈奴之事视为一等一之大事。

    民心所向,精神汇聚,一缕缕奇特的能量仿佛在汇聚,大乾王朝上空有金黄之气不时飘荡。

    【讨匈奴檄文】发布当日,大乾军队即出,整齐兵锋,若洪流般向早已探听完毕的匈奴地界猛烈进攻而去。

    而与此同时,随着檄文发布,同样震怒的还有匈奴王庭。

    “大乾为父,匈奴为儿,我倒要看看,谁是父,谁是儿!”

    “所有儿郎全都上马,给我杀尽大乾军!”

    公然在檄文之中被称之为儿国,匈奴王庭愤怒不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