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大结局

    第364章 大结局 (第1/3页)

    果不其然,在李景隆一行人回来之后,此事就是高举轻放,连王特的来历都没怎么查,就直接糊弄过去了。

    朝中大臣们都极有默契的不提此事,试图让事情就此掀篇。

    这真的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事情没闹大之前,都气势汹汹的来为孔家求情,一旦真的做到了,把人抓来了,反而默契的都不吭声了,将这些文人的两面三刀表现的淋漓尽致。

    眼看事情了结了,何秋也就顺势向朱棣表态,请求拿下自己身上锦衣卫指挥使的差事。

    朱棣也很有默契的同意了,何秋这才松了一口气,这是一个好事,这表明朱棣对他还是信任的,若是朱棣真的死活不让他放下锦衣卫的担子,何秋反而要担心了。

    说到底,现在何秋的那套学问取代朱子理学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就是朱棣也更倾向于用何秋教出来的这批人。

    可越是如此,何秋就越不能掌握权力,不然就会成为王安石第二了。

    朱棣可以允许何秋成为大明新的一套意识形态的领袖,但绝对不会允许他变法者加意识领袖一肩担,若是这样将皇帝置于何处?

    朱元璋费了那么大心思,用孟子这本书来回折腾孔家,为的不就是夺回儒家的道统,让这样的官方解释权来到皇室手中?

    要是何秋继续抓着权力不放,岂不是让朱元璋之前的小动作都为他做了嫁衣?

    朱棣肯定是不允许出现这样的事的。

    朱棣支持变法,支持何秋搞一套新理论取代程朱理学,将他的思想建设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可是允许了这点,就绝对不会允许何秋再沾染权力,就是他是勋贵、是驸马也不行!

    王安石只有一个,像他那样集道统与权力于一身的人,他是最后一个,再往前大概也还有王莽了。

    王莽也是一个汇集当时儒家所有希望,搞复古的人物,属于有理论体系有权力的人。

    至于更早的商君,他们都是法家人士,而非儒家学者,两者不能放在一起比较。

    包括像本来历史上的王阳明,别看心学那么厉害,王阳明自身又文武双全,朝廷真的重用他了吗?

    封个伯爵就把他打发回家了,就是心学门人在他活着的时候,也备受打压,为的是什么,现在的何秋算是看的很清楚了。

    正因为如此,何秋未来的路也就可以预见了,不出意外会成为和在野的那些大儒一样,可以教学生,但不可以入仕为官。

    像这次站出来掌管锦衣卫已经是何秋未来权力的极限了,这属于特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