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人地矛盾,根源上是人跟人的矛盾

    第四十三章 人地矛盾,根源上是人跟人的矛盾 (第3/3页)

相信姜星火说的那些,他觉得完全是无稽之谈的话语了。

    如果不是姜星火能讲出这般微言大义的理论,有这个作为取信于朱棣的前提,换成任何一个正常人,恐怕都不会相信姜星火关于未来的预测吧?

    而且,李景隆的心态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一开始,朱棣安排他进入诏狱当耳目,李景隆觉得朱棣小题大做,而且就是在暗戳戳地整治他,实在是望之不似人君。

    但随着朱高煦的这一番话,李景隆忽然觉得,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件好事。

    不仅能学到一门全新的学问,更重要的是,他可以在朱棣面前起到非是“曹国公”这个身份所起到的作用,如果姜星火被杀人灭口,他也会跟着倒霉;但如果姜星火的这套东西得到重视和应用,李景隆无异是会受益匪浅的。

    故此,李景隆精神一振,等待着姜星火的解读。

    朱高煦亦是非常恭谨地坐着,等着姜星火的指点。

    “正如你所说,所谓的土地制度,其实归根结底,就是生产关系在土地上的体现。”

    “还是那三句话,也就是生产关系三要素。”

    “第一,生产粮食的全部资料,如耕地、耕牛、种子这些归谁所有。”

    “第二,生产粮食与拥有粮食的人相互间处于什么地位,是两者一体,还是互为主奴,亦或是雇主和佃农。”

    “第三,粮食最终归谁分配。”

    “自秦代以后,没有发生变革性的农业革命,也就是生产力没有巨大变化......历朝历代,改革土地制度,缓解人地矛盾,继而稳定王朝税基来维持王朝寿命的延续,都是从生产关系的这三点来出发的。”

    姜星火顿了顿,见两人听得都很认真,便继续说道。

    “我想问问你们俩,依照现在大明的实际情况来看,你们是如何理解这三点的?”

    “而你们理解现在的这三点,与过去唐宋元三朝时期的这三点,又有何具体区别?”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依次捋下去,你们才能真正理解唐宋元至今的所有土地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