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气温对华夏历史的惊人影响

    第一百零八章 气温对华夏历史的惊人影响 (第3/3页)

   李景隆几乎是脱口而出:“北周灭北齐,隋代周,继而一统天下!”

    “不错。”

    姜星火肯定地说道:“这其中固然有着东西魏五次大战,高王昏招不少,最后遗恨玉璧城,以一首《敕勒歌》断了河北吞并关陇的念头也一定是有着诸如宇文泰、独孤信、李虎、李弼、韦孝宽这等英雄人物的努力。”

    “府兵制、均田制当然重要,神武皇帝以后高家的那群疯子越来越差劲也是事实.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之所以北周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积蓄起了如此庞大的国力,最后甚至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跟关陇之地重新成为沃野千里、王霸之基,是分不开关系的。”

    姜星火发出了灵魂疑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似乎隋唐的时候,关陇重新恢复了秦汉时那种在中国版图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李景隆尝试着答道:“便是因为姜郎所说的农耕最佳降水线,从两淮回到了关陇河南一带。”

    “正是如此。”

    “国力的本质是什么?”

    姜星火说道:“其实对于现在和以前的中国来说,就是生产粮食的能力。有了粮食,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有了更多的人口,才有税基、兵源!才能一统天下!”

    “那么我们试着继续从温度影响华夏历史的角度出发,想想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接下来”李景隆试着问道,“是一个比较温暖的时期?或者说是两个小冰河时期的中间阶段。”

    姜星火点头予以承认。

    “我来举几个例子,你们就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说了。”

    “你们知不知道,唐朝的时候,士人想要出名,都要隐居终南山里积攒名望。”

    李景隆点了点头说道:“当然知道,在当时已经形成了一种风气,有一个典故叫‘终南捷径’,说的就是那些在终南山养望的人唐代的普通文人想要名扬天下受到赏识有三条路可以走,第一条路,老老实实地参加科举考试跟门阀贵族竞争;第二条路,隐居终南山养望,等着有贵人前来寻访;第三条路,给贵族世家投送文章,通过彰显才华的手段,获得上层社会的认可。”

    姜星火接下来的问题却让越说越进入状态的李景隆,猝不及防地停了下来。

    “那他们为什么要去终南山里隐居呢?”

    “这”

    李景隆陷入了大脑空白。

    进入终南山,当然是为了养望,可我怎么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进入终南山啊?

    “可能是因为热吧。”朱高煦随口说道。

    “聪明,答案就是这么简单。”

    啥?

    李景隆疑惑地看着朱高煦,又看了看姜星火。

    你们是在玩脑筋急转弯吗?

    为什么进山里,因为热,那不是废话吗?

    “就是因为当时是温暖期,所以气温高,而长安的夏天异常的炎热,《新唐书》、《旧唐书》、《唐会要》里面,曾经很多次记载,因为夏日里酷暑难耐,皇帝取消朝见的记录。”

    “同时,长安的冬天也很热,热到本应下雪的季节,常常没有任何一场雪降临,唐朝的近三百年里,光是长安地区有记录的‘冬无雪’、‘无冰’,就超过了二十七次,不仅在次数上远超其他定都长安的朝代,而且在频率上,也到了几乎十年一次的暖冬。”

    “关于气温,反应最敏感,最为典型的一个动物,其实是大象。”

    姜星火微笑着说道:“你们应当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可在接下来的南北朝时,你们听过有关于象的事情吗?定然是没有的,因为气温下降大象已经不得不迁徙到如今的云南布政使司地区了。而一直到了隋唐时期,长安的皇宫里,才重新出现了大象这种动物。”

    姜星火话锋一转:“当然了,气温升高,对于农耕民族固然是好事,但也不完全是好事。”

    “因为对于一些半游牧、半农耕的民族来说,他们也同样具备了大量生产粮食,继而支撑起一个辉煌文明的能力。”

    “否则,为什么会在某些地区,除了这段特殊的温暖期,都没有诞生过强大的王国呢?”

    李景隆的瞳孔微微一缩,出声说道:“你是说,吐蕃?!”

    听到这里,朱高煦也醒悟了过来。

    “正是吐蕃。”

    姜星火问道:“难道你没有发现,吐蕃的崛起,跟唐朝,几乎是同一时间吗?而巧合的是,吐蕃的衰落,跟唐朝也几乎是同步的。”

    李景隆摇了摇头,虽然他之前从未想过,可是经过姜星火这么一说,他就意识到,这其中的关隘并不简单,也绝非偶然。

    换句话说,这里面跟气温和降水,有着很大的关系。

    “这便是因为,在温暖期,高原的冰雪大片融化,出现了适宜耕作的土地,同时也有了更加充足的降水。”

    “气温升高,让农耕带来了足以养活更多人口去扩张的粮食,吐蕃因此崛起;气温下降,高原不再适宜农耕,吐蕃粮食人口锐减,随之衰落。”

    姜星火看着秋日万里无云的天空,缓缓说道。

    “历史的秘密,有很大一部分,就隐藏在气温和降水之中。”

    “这就是地理的魅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