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华夏农耕文明的真正成因

    第一百一十一章 华夏农耕文明的真正成因 (第3/3页)

,那肯定是有事的,还是大事。

    虽然他们也确实需要姜星火这些讲的这些东西来搞出大事.

    但总归,让姜星火知道了他们的身份,很多话姜星火可能就不会这么如实地说了。

    变相的,他们和整个大明都要损失很多知识,这些无比宝贵的财富,是他们无法承担损失的,所以必须要隐瞒身份。

    至于第二个原因嘛,其实隐藏身份并非只是为了隐瞒姜星火,同时也是为了保护他。

    在他们看来,姜星火既然是超越世间凡俗之人的存在,而且也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告诉他们,那么他们自然是不希望姜星火再受到任何凡间意义上伤害的。

    这种伤害,既包括了身体上,也包括心理上。

    毕竟,姜星火无意中在讲课时指点江山所说出的这些东西,其实已经逐渐对外界的大明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别的不说,就说“摊役入亩”这件事。

    要是让天下的士绅、儒生知道了,这条使他们觉得斯文扫地而且再也留不住佃农,使得他们直接损失了许多财富的计策,就是姜星火提出的,那么你猜猜姜星火会面临什么?

    极端一些,姜星火他本人会遭到刺杀,这种刺杀,不一定是阴谋论里有什么大人物指使的,也有可能就是受到“摊役入亩”政策影响的落魄书生,气愤之下行博浪一击。

    这种事情,如果真的发生了,谁说的清呢?

    而姜星火不知道他俩的身份,在诏狱里自然是安全的,毕竟藩王谋反试图围攻诏狱的事情,大概率不会再发生第二次了。

    如果出了诏狱,朱高煦把他请在身边,有这位天下第一猛将的保护,还有许多的骁勇护卫,想来姜星火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

    而心理上,那就更直接不过了。

    朱棣这个新皇帝都天天挨骂!

    而且士绅骂你、损你,毁坏你的名声,你有什么办法呢?

    这就跟后世的网络喷子一样,嫉妒你比他过得好,就会在网络上无限地污蔑、造谣你。

    只有几个人还好,你还能一个一个地去反驳,证明他们的污蔑是错的,维护自己的声誉。

    可如果他们是有组织、有规模的匿名行动呢?就连诉诸法律,都会变得非常困难。

    须知道,众口铄金、三人成虎,这些词可不是假的。

    网络暴力是真真切切地能杀人的。

    在这个时代,一样如此。

    所以他们认为,姜星火不知道他们的身份,哪怕是出狱了,他们同样也会假装不知道姜星火这个“为大明提出了无数重大政策”的身份,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姜星火及其家人的声誉。

    否则,一旦被士绅阶层知晓,并用诋毁声誉的办法拿来泄愤,那无疑是会对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人,造成极为强烈的心理压迫。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朱棣那样,坦然地面对千夫所指、万人痛骂的。

    朱高煦和李景隆之间的眼神交换,姜星火自然是有察觉的。

    但是这种察觉,却并没有联想出更深远的东西,姜星火眼下的状态,正处于大脑极度专注的讲授模式。

    当然,这是因为他顾不上想,若是讲完课后,或许遇到某些事情、看到某些信息,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两人的不对劲来。

    姜星火继续说道:“既然你们也同意了海洋的比热容大于陆地,那么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就可以推导出来,在冬季的时候,海洋与陆地的气温都会下降,但是陆地由于比热容低,所以陆地的降温比海洋更加明显,对不对?”

    他讲述的逻辑链条非常完整,李景隆和朱高煦不约而同地点头同意了这个说法。

    “冷的地方,空气的压力更高;热的地方,空气压力更低。”

    李景隆略微思考了片刻,便示意自己已经理解了,其实只需要把空气也看成是某种物体就好了。

    “而风的形成,便是由空气压力高的地方,向空气压力低的地方吹拂。”

    “综上所述,在冬季,由于陆地的比热容低所以气温更低,也就是更冷,形成了高压力的地区,而海洋则正好相反,于是冬季的风,就是从空气压力高的陆地,吹向空气压力低的海洋,也就形成了寒冷干燥的西北季风。”

    姜星火觉得自己的讲述已经比较通俗易懂了,两人又没有提出明显的质疑,于是继续讲了下去。

    “同样道理,夏季陆地跟海洋相比,由于比热容小,增温强烈,海洋比陆地气温低,更冷的海洋是高气压,于是向更热的陆地吹风.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海洋上充满了水汽,而且同样是风,因为夏天气温高,夏季的风就是比冬季要热,也就导致形成了温暖湿润的夏季季风。”

    “而这两种不同的季风,让华夏大地形成了以下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的农耕文明!”

    姜星火顿了顿说道。

    “那就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同时雨热同期、四季分明。”

    “正因如此,才有了春种夏熟秋收冬藏的华夏文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