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地主、佃农、自耕农

    第一百九十章 地主、佃农、自耕农 (第3/3页)

因为身体的缘故有个变故,陛下如果要为未来的太孙铺路,靖难之事就得重演。”

    朱棣默然片刻,最终点头。

    这就是朱棣的担心所在,如果朱高炽身体健康,那么其实争储是争不起来的。

    可朱高炽年纪轻轻便时常头晕恶心,身体虚弱无力,有的时候若是睡眠不足又焦虑,还会晕倒。

    这些信息,根本瞒不过朱棣。

    “太孙.”

    朱棣陷入了沉思。

    老大还有一个优势,那便是跟老二比,老大是有子嗣的,而且朱瞻基打小聪明伶俐,很得朱棣和徐皇后夫妇喜欢。

    因此,朱棣的脑海中也不是没有过,如果立老大为储君,那么就立朱瞻基为太孙的想法。

    这便是同样走的他爹朱元璋的路子,朱元璋就是在太子朱标病逝后立朱允炆为太孙,而不是从诸藩王中挑一个。

    但是同样,这么做的后果,朱棣比谁都清楚。

    那就是很容易再次引发一次靖难之役。

    老二本来就有资格当储君,若是又被侄子辈当了皇帝,那么老二的心态,朱棣几乎能一模一样地复述出来。

    因为朱棣他自己就是先例。

    朱棣从沉思中回过神来,看向道衍,眼神渐渐坚定。

    “太孙的事情,日后再说。”

    看着朱棣的样子,道衍也晓得闲聊该结束了,他起身告辞而去。

    朱棣看着道衍老和尚远去的背影,最后也只是叉着腰摇了摇头。

    可怜天下父母心。

    ——————

    户部值房。

    夏原吉刚刚打发走了,前来讨扩充编制所需经费的李至刚。

    李至刚狮子大开口,一要就是原本礼部一年都花不完的经费,夏原吉对此无动于衷。

    本来建立大明的“大使馆、领事馆”制度,其实所需主要花费,就是人员和培训,其他花费并不算多。

    毕竟,大明的使臣派到外面的国家去,用的地方,吃穿用度,肯定都是要当地国家无偿承担一部分的。

    不然难道还要大明朝廷万里迢迢送吗?

    而根据“三环外交”的原则,即便是要派大明的大使,也肯定是先派驻去朝鲜、日本、安南、琉球等国,这些地方通译一抓一大把,通译不需要特意花钱和培训,只需要人员就行了。

    加起来最多二十几号人,也就是明年礼部因为“大使馆、领事馆”制度的建立所需的花费。

    而李至刚直接按“三环外交”拉满,小二十个国家的满编制人员朝夏原吉要经费,夏原吉怎么可能答应?

    当然了,这其实很大可能也是李至刚的以进为退,无非就是昭示一下新到手的权柄,顺便提高户部的心理预期,这样明年真的要经费的时候,也就好说话了一点。

    见到道衍进来,夏原吉仍旧没有停下手中毛笔。

    若是以前,夏原吉自然要起身恭迎。

    不过两人点破心迹之后,既然成了同路人,想要努力建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大同之世,自然就少了几分客套。

    “夏尚书,陛下谕旨。”

    道衍从袖中掏出朱棣的圣旨,交给了夏元吉。

    夏原吉微微诧异,随后看过,更是觉得有几分棘手。

    “老衲有件事情需要你额外去做。”

    “且说。”夏原吉抬头看着道衍,“只是这件事不好做手脚的。”

    “不是做手脚,而是额外去调户部的卷宗,查一件事。”

    “什么事?”夏原吉有些疑惑。

    道衍从黑色袈裟的袖子中,又掏出了一份早已准备好的纸张,摊开递给了夏原吉。

    “老衲给你一个尺度,按这个尺度查清楚南京周围的大中小地主的数量和比例,以及地主和佃农、自耕农的比例,还有自耕农里面的富裕农民、正常农民、贫苦农民的数量和比例。”

    夏原吉接过了这张纸,心头却隐约有些不安,道衍为什么要这些数字和比例?

    按理说,如果是皇子之间的考察,只需要统计缴税和缴税的人就可以了,至于他们具体有多少财产,怎么划分,根本不重要。

    夏原吉看向道衍,道衍只是意味深长地笑了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