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敌我

    第三百五十二章 敌我 (第2/3页)

星火话里的弦外之音。

    宋礼干脆说道:“培养‘士’的这个标准怎么定,谁来定,都是涉及到了变法成败的根本说法啊。”

    “我们需要建立一所新的学校。”

    姜星火定定地看着宋礼,说道:

    “一所培养符合朝廷规矩,即将成为‘官’的‘士’的岗前培训学校。”

    宋礼迎着初升的红日,看到了姜星火眼中的坚定。

    姜星火把《临川先生文集》举起来,一页页书纸在晨光下走马灯般闪过,认真道。

    “王安石变法变法输在哪?”

    不待宋礼回答,姜星火肯定地说道。

    “我想了许多时日,无非就是这两点,一是变法没有培养出新的得利阶层;二是变法不懂得聚拢大多数。”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王安石的失败,我们决不能重蹈覆辙。”

    姜星火一下一下地用书卷拍打着手背,在井边踱步着。

    “我们怎么才能吸取教训?培养新的得利阶层,我们已经在一步一步做了,虽然有波折,虽然不容易,但总体没出大乱子,眼见就要做好‘建立手工工场区’这最难的开头一步了。”

    “我今日说了这么多,要跟你讲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后面这个。”

    姜星火停下脚步,诚恳说道:“大本,对于我来说,变法是理想;对于你来说,变法是前途。对自己前途,你得认清楚。”

    相处的日子久了,若说半点都没有受到姜星火‘拯救天下苍生’的理想的感召也没有,那是骗人的,宋礼动了动嘴唇,想说些什么,却最后只有无言颔首。

    “大明有什么社会组成部分?士农工商,太祖高皇帝规定的很清楚了。”

    “之前你说天下人就是老百姓,我说不对,我说士农工商都是天下人,这便是说,我们的敌人,绝不是某一个阶层!”

    “而是我们要聚拢士,聚拢农,聚拢工,聚拢商,把这些人都聚拢到变法的大旗下,然后对着那一部分守旧顽固的士,进行打击,从而促进整个天下的巨大变革。”

    “唯有如此,变法方能成功。”

    “否则,像是王安石那般,变法把天下人都推到对立面,又怎么能成功呢?”

    宋礼当然清楚,这是姜星火与他的肺腑之言,这是真的把他当成了自己人.当然,这未尝不是国师“聚拢”的一种手段,但却足见话语间的真诚。

    事实上,宋礼是真的有所思考。

    对于宋礼这种务实的人来说,狱中清谈天下事不算真本事,出狱后所作所为,方才是真显英雄手段的事情。

    那么国师在出狱后的短短四个月内,到底聚拢了哪些阶层?

    宋礼细细想来,第一个蹦出脑海的,是“工”。

    工匠,受到了姜星火的极度重视,不夸张的说,全天下最好的工匠,现在都握在姜星火手里。

    不论是热气球,还是新式火绳铳、青铜野战炮,立竿见影的优秀表现,都说明了工匠的巨大作用以及他们能迸发出的能量。

    而工匠的晋升体系,奖励机制,以及熟练匠人的传帮带,都是姜星火在变法规划的谋划中,和已经部分落实的事情。

    至于工匠的最大桎梏——匠籍制度,现在还不易贸然改变,只需潜移默化,时机一到,自然是水到渠成之事。

    姜星火主导的变法能改变工匠当下较为低下的社会地位,以及僵化的创新机制。

    所以,工匠,一定是站在变法阵营这边的。

    第二个出现在宋礼脑海里的,则是商人,姜星火也给宋礼提到过。

    商人这个阶层具有逐利性、软弱性、狡猾性,既要争取,又要提防。

    在名义上,大明太祖高皇帝的那套东西还是得用,商人也得崛起,这不矛盾。

    第三个,是农人,除了常州府斩杀贪官收拢民心,如今江南平乱也是同样的目的。

    刚才已经说了,姜星火正在准备针对江南诸府的新的农田政策。

    当然不是那种比较激进的,而是重新清丈田亩,给予自耕农更多的保护和支持,同时以刀兵逼迫士绅们作出调整佃农当下过田租的契书。

    想当“守法士绅”?

    想不被当白莲教徒抓起来?

    可以,但是以前你们不积极,现在得加钱!

    跟华亭县士绅不一样的是,现在不是缴纳粮食就能解决的事情了。

    大黄浦周围的土地,统统给我让出来!

    修建道路,平整土地,建立手工工场区,建立新城相应公共基础设施,都得出钱出力!

    而且根据“守法士绅”的要求,以前包揽钱粮,用各种坑蒙拐骗手段坑佃农的,都得简单算算账吧?不想算账也可以,减少一点佃农的田租,让佃农们喘口气。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死硬分子就是被扣上“白莲教余孽”的帽子都不肯退让的。

    这种人在姜星火的预计中,反而应该为数不少.毕竟松江府籍贯的官员在朝堂里实在是太多了,有些人不是能拿捏到证据的。

    但是无所谓,眼下不退让,等新的制造方式大规模成型后,佃农一样会选择脱离土地。

    所以,姜星火根本不怕本地士绅会如何选择。

    至于第四个,也就是士,便是姜星火刚才提到的,需要建立一所新的“士—官”的培养学校了。

    宋礼当然能想到,这个跟培养预备军官的大明皇家军官学校类似的存在,一旦复刻成功,将在庙堂中引起多大的震动。

    这也就意味着,支持变法的新一代文官,将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而守旧派将失去他们的新生代力量,纵使眼下还能占据上风、占据舆论的主流,可是被釜底抽薪后,注定是不能持久的。

    而这样细细想来,国师是真的做到了聚拢士农工商的大多数,只打击其中“士”里面的极少数。

    与王安石变法时‘拗相公’举世皆敌,众叛亲离的场面,可谓是形成了鲜明对比。

    “不知不觉间,伴随着一步步的脚踏实地,国师竟然已经在所有人都未曾察觉的情况下,做到了给‘聚拢大多数’这件事做好准备了吗?”

    后知后觉后,宋礼看向姜星火的目光,有了一丝难以察觉的敬佩。

    而且,他也很好奇。

    国师该如何做成建立新的文官培训学校这件事呢?

    毕竟,这跟建立军校不一样,军校是因为本来大明就一直有重启宋元时期‘武学’的计划,而且靖难之役后,也确实有把培养军官的机构捏在朝廷手里的想法,这是朱棣巩固军权的重要举措,对勋贵武臣们来说,能让自己家的小崽子们有个正经出路,也是好事,所以建立军校并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阻碍。

    但建立文官培训学校,可就大不一样了。

    “国师你说……”

    宋礼犹豫半晌,最终忍不住问道:

    “培养出来的这些人,又真的是‘士’么?”

    虽说如今这大明,早已没有了真正意义上两宋的‘士大夫阶层’,但在很多人心里,还保留着那一份固执。

    因此宋礼的担忧和顾虑,并非是毫无缘由的。

    毕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