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对策

    第三百五十七章 对策 (第2/3页)

,本来想说什么,但是此时不敢多说话了确实,现在面临的是无解的难题,而且这种难题,从古至今,就没人找到过有效的应对方法。

    驱民填壑。

    守军从来都是直接视作敌人进行攻击的。

    除此之外,还真找不到别的好办法了。

    为将者不能手软,否则会累死三军,这是多少鲜血总结出来的铁律。

    所有人表态或沉默后,看向了姜星火。

    这时朱能环顾了一圈众将,淡淡地问道:“伱们还有谁认为,有两全其美的办法?”

    一群武将低垂了头颅

    哪还有什么好办法?

    更何况,眼前可是大明军界的中流砥柱,他的暗示,别人敢质疑吗?

    朱能这个国公,可是他自己一刀一枪拼出来的。

    靖难之役,朱能跟着朱棣打满全场,那都是杀敌无数、浴血奋战出来的功勋。

    如此猛人来到军中巡视,武将们能指挥好部队正常打仗不被朱能挑出错就已经谢天谢地了.怎么还会上赶着往朱能的锋芒上面撞。

    唯独一直没说话的丁小洪,这时候挺直腰杆,大声喊道:“国师,卑职亲眼所见,被裹挟的百姓已经断炊数顿,人人饥苦,营中都在传,国师到了就能救他们于水火了!国师,您是他们最后的指望了!”

    丁小洪这一嗓门,顿时把所有人的目光吸引了过去,包括成国公朱能在内。

    丁小洪没有给出自己的建议,只是描述了他的所见所闻,但却已经明确无误地表达了态度。

    他这个再小不过的小人物,本可以领到功劳躲在大后方等结果的小人物,此时此刻却冒着触怒国公的风险,替不能到姜星火身前说话的百姓,发出了声音。

    一直未曾说话的姜星火,终于开了口。

    “成国公刚才有一句话说的很对。”

    “姜某确实没打过仗,不懂军事。”

    “但是姜某懂人心。”

    成国公朱能毫不客气地说道:“人心,能决定这场战役的胜败吗?”

    “而且,若是出了岔子,国师你负得起责任吗?”

    这时,柳升突然插嘴问道:“国师,您可千万得三思啊!”

    姜星火摆摆手道:“无碍,你们只管安排好部队驻防、战斗就行。”

    他说这话的时候,语调很平静,显得异常坚定,仿佛已经拿定主意。

    见姜星火态度坚决,其余人等也不好劝阻,只好默默颔首。

    “成国公,你的圣旨里没有陛下让你接管军队的命令,这里就还是要平江伯指挥。”

    姜星火望向朱能说道:“而且,我负得起责任,更清楚,自己肩负的是什么责任。”

    这便是成也在我,败也在我,一肩挑之的意思了。

    “战争,是庙堂的延续。”

    姜星火缓缓道:“战争和指挥战争的将领固然不能完全受到庙堂的限制,可有一点是要明确的,战争要为庙堂服务。眼下庙堂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江南的变法,是江南的人心,所以如果在不违背军事策略的情况下,有条件救下这些百姓,自然是要救下的。”

    朱能闻言倒也没急着反驳,而是陷入了思索。

    “战争,是庙堂的延续。”

    朱能如今走到了国公,走到了五军都督府事实上的负责人的位置,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武将,或许其他武将,会对庙堂影响战争感到本能的反感,直接怼一句“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但朱能却很快就领悟到了姜星火这句话里的深意。

    朱能略带一丝好奇的问道:“国师这句话,是从什么书上看到的,还是从谁那里听说的?”

    姜星火跟朱能无仇无怨,也不想激化矛盾,直接回答道:“《战争论》,等回南京,在军校会开一门课讲的,如果成国公有兴趣,欢迎来听。”

    “好。”

    但朱能随后正色道:“可驱民填壑,乃是千古难题,国师便有解吗?”

    这种下三滥的招数,虽然不要脸,但是还是很好用的,这么多代名将,没听说过谁有什么可行的解法。

    所以,朱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姜星火当然也不会有答案,只是书生的心慈手软,在驱使着他无法下定决心。

    而这在朱能这位从铁与火中搏杀出来的将军看来,是极为要命的一件事情。

    慈不掌兵。

    然而,出乎朱能意料的是,姜星火竟然回答了!

    “有解。”

    姜星火思考了这么长的时间,当然不是在发呆,而是在思索对策。

    别说,还真让他想出了办法。

    “何解?”

    不光是朱能,就连朱高煦、陈瑄、柳升等人,也好奇地看向了姜星火。

    姜星火深吸一口气,昂首道:“诸位可知一千余年前,刘寄奴是如何以两千人,大破北魏三万铁骑的?”

    “却月阵。”

    陈瑄脱口而出。

    作为水师将领,这种难得的,以水师为必要条件所布设的阵型,陈瑄自然如数家珍。

    “却月阵”本身是由水军和步兵共同组成的,其中步兵又以战车为主,而那场战役,就是刘裕指挥诸兵军协同作战的典型战例,经过此战,“却月阵”威名大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以至一谈及如何“以步制骑”,必言“却月阵”。

    这个阵型,说白了就是在距水百余步之处用战车百乘布下弧形阵,两头抱河,以河岸为月弦,刘裕的布置方式是每辆战车设置七名持杖士卒,共计七百人;布阵后,再派两千士兵上岸接应,并携带大弩百张,每辆战车上各加设二十名士卒,并在车辕上张设盾牌,保护战车。

    因为“却月阵”是弧形,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弧形可以分散受力点的力,有着良好的抗冲击能力;阵内士兵又因有杖、弩、槊等武器,所以杀伤力非常强;同时阵内士兵背水为阵,可起到“陷之死地而后生”的效果。

    当然了,前提条件是制水权在自己手里。

    刘裕敢这么玩,是因为晋军有制水权,所以河水可以保障“却月阵”后方及侧翼的安全,不必担心被敌军合围视野宽广的平坦河岸,良好的视野也便于观察敌我双方的行动,及时掌握战场的情况,而晋军可在高大战船上俯瞰战场,相当于占据了制高点。

    “可眼下背水列阵的是白莲教叛军啊。”

    朱高煦疑惑说道。

    “不对,姜校长的意思是,白莲教叛军,其实用的就是扩大版的却月阵!”

    柳升忽然醒悟,他提醒众将道。

    众将也随之恍然.这可不就是却月阵吗?外围是杂牌军,中间是百姓,最靠河是白莲教的嫡系兵马,吴淞江等航道进入太湖的水路大道也被堵塞,白莲教掌握了战斗区域的制水权,随时可以撤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