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穷理

    第三百八十四章 穷理 (第2/3页)

火手里啃了一半的桃子,却是莫名地眼皮一跳。

    可无论如何,眼下是不能有任何神色流露的,只能静待姜星火出招。

    姜星火顿了顿,道:

    “穷理尽性,然后至于命。

    尽人物之性,然后耳顺。

    老而安死,然后不梦周公。”

    在一旁听着的黄信似乎也想到了什么,他脱口而出道:“洛阳之辩!”

    李至刚也随之恍然。

    宋朝时,理学的学派里,有两大分支,其一是张载为代表的关学,其二是二程为代表的洛学。

    洛阳之辩,正是理学这两大学派的巅峰辩论,主要论点集中在“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礼仪教化”、“井田制”三个方面。

    姜星火笑道:“横渠先生有言,伊川解‘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只穷理便是至于命’。便所谓‘亦是失于太快,此义尽有次序。须是穷理,便能尽得之性,则推类又尽人之性;既尽得人之性,须是并万物之性齐尽得,如此然后至于天道也。其间煞有事,岂有当下理会了?学者须是穷理为先,如此则方有学。今言知命与至于命尽有近远,岂可以知便谓之至也?”

    这里说个题外话,明明是二程,为何两人开口闭口都是‘伊川(程颐)’?

    这便是说,二程师承周敦颐,而二程的洛学,其实是后世儒家思想史后半段的源头所在。

    南渡之后,程颐的理论,由朱熹完成,世称程朱理学;程颢的理论,则由陆九渊发展,至明代王阳明完成,世称陆王心学。

    在二程时代,尚未分辨为理学和心学两大学派,仅呈现为二程兄弟间学术趣旨的某些不同,到了南宋朱熹与陆九渊的思想大论战,遂使两大学派形成,成为当世知识社会中最为突出的不同依归。

    而在眼下的明初,明儒们学的都是“程颐-朱熹”的这一套理学,所以提及二程,自然多是程颐。

    回归正题,姜星火所言,其实是张载对于《有命论》的另一种解题思路。

    三种解题法还是用公式来表述方便理解:

    ①《有命论》二程解题法:穷理=尽性=知天命,实操难度:穷理>尽性>知天命

    ②《有命论》正常解题法:(穷理+工夫)+(尽性+工夫)≠知天命=有命+工夫

    ③《有命论》张载解题法:穷理→尽自己性→尽人类性→尽万物性→知天命

    在张载的著作《横渠易说》里面,对此就说的清楚。

    “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从此就约,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天下之理无穷,立天理乃各有区处,穷理尽性,言性已是近人言也。既穷物理,又尽人性,然后至于命,命则又就已而言之也。”

    这里面也延伸出了张载和二程不同的《格物论》,张载主张从穷一物之理到穷多物之理,二程主张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嗯,王阳明就是这么格竹子格到吐血的。

    不过今日姜星火与孔希路辩经的重点不是《格物论》而是前置的《有命论》。

    孔希路开口道:“洛阳之辩已有公论,穷理尽性知天命实乃一体,你便是生穿硬凿,道理依旧是这个道理。”

    “果真如此?”

    姜星火笑意吟吟地看着他,似乎就在等他说这句话。

    “孔子称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孔希路闻言,脸色一变,几滴冷汗,从他的脊背上滑落了下来。

    聪明如他,当然明白了姜星火这句话的意思。

    坏了,真被他找到了!

    而且,还不是断章取义,是正正经经的孔子原话。

    片刻,姜星火才开口问道:“既然横渠先生说的你不认,那你祖宗说的,可还认?”

    “这是什么意思?”

    纪纲蹙眉小声问李至刚道。

    李至刚没有马上回答他,而是多琢磨了几息,方才回过味来。

    “表面意思是孔子说他只看到了颜回的进步,从来没看到颜回的停止但若是结合《有命论》里‘穷理尽性知天命’的解法争议,那就成了圣人的天理和天命,到底是学而知者,还是生而知者?”

    如果以后世人的视角来看,这算个什么问题?

    直接回答,这世界上就没有圣人,孔夫子也是学习来的,不就完事了?

    但把这个问题放在明初,放在理学,放在诏狱里的此时此刻来看,这就是个很重要的问题。

    颜回是不是圣人?

    是,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谁敢说他不是圣人?

    那么二程的解题法,就被姜星火找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

    也就是说,如果穷理尽性知天命是一体的,那么为什么圣人颜回,按理说已经应该知天命,已经尽性的圣人,在孔子嘴里,还在进步,还没有停止?

    没有停止,就意味着没有到“穷理”的极限。

    而圣人,在如今的定义里,一定是通晓天命,已经是尽全人性的。

    这就出现了巨大的、不可解释的矛盾。

    穷理≠尽性=知天命

    ——二程的解题法,被姜星火证伪了!

    这也是程朱理学缝合过多的弊端之一,缝合的东西终究是缝合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当遇到《论语》明确的、不可和稀泥的原句的时候,就解释不通了。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心知肚明。

    孔子不是圣人颜回不是圣人,世界上没有圣人,没有生而知之者,道理不可能穷尽,人性不可能尽全,天命不可能知晓。

    孔希路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同时“穷理、尽性、知天命”,三个项目同时达到100%状态的圣人吗?

    未必不知道只是不愿意,也不能承认而已。

    因为孔希路要是这么回答,那他就彻底输了,不仅仅是输了辩经,而是输了他所拥有的一切.身份、地位、名望、荣耀。

    孔希路他的身份,是圣人之后,这是他一辈子抹不掉也不可能抹的标签,是他的立身之本,可如果圣人从理论上不存在,他是个什么东西?

    孔希路学的,是程朱理学,如果他这么回答,那么就在亲口承认程朱理学里面地基级别的《有命论》,是错的。

    《有命论》如果错了,会引发什么后果?

    为了“穷理”而进行的“格物致知”,也就是《格物论》,也从根子上错了。

    《格物论》错了,那么程朱理学的《理气论》,以及重要的“理一分殊”定律,也一并要被动摇。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莫过于此。

    眼见着整座理学大厦都有动摇的风险,汗水从孔希路的额头大滴大滴的滑下,模糊了他的眼睛,迷蒙了他的心神,让他的呼吸都沉重起来。

    “怎么,哑巴了?”

    姜星火挑了挑眉,笑吟吟道:“莫不是你觉得颜回不是圣人?那么你告诉我,谁是圣人?圣人又是什么呢?”

    孔希路一个圣人之后,当然没有把颜回开除圣籍的能力。

    虽然将颜回开除圣籍就可以从根本上堵上这个窟窿。

    但这件事,普天之下只有朱棣能做到。

    可是朱棣要是真动手,那就不只是从圣籍上开除一个颜回的问题了。

    黄信和李至刚都饶有兴致地看着孔希路怎么反驳。

    反正这个问题他们不会解,但这不妨碍他们看孔希路的热闹。

    事实上,在他们看来,被姜星火逼到这份上,孔希路怕是要走投无路了。

    若是姜星火这招绝杀,真的赢了孔希路投子认负,那传扬出去,怕是马上就要天下哗然!

    而且,孔希路要是想不出来办法,事情就真的大条了。

    姜星火本来就用“矛盾解太极”、“知行夹持,循环无端,以致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