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四章 病危

    第四百一十四章 病危 (第2/3页)

”的策略进行,屯田范围可谓是遍及整个云南,同时屯田兵又可以充当镇压反叛的力量,老朱也称赞“紓民力,足兵食,边防之计莫善于此”。

    但沐晟却并没有赞同郇旃的计策,只是淡淡地说道:“知道你好心,但茶马贸易的事情,却是不易动的,你刚来这里,有些事情还不懂。”

    说罢,沐晟便安排郇旃住下了,而西路军的事情,他还得晚宴的时候跟丰城侯李彬协商一下,这位侯爵是皇帝派来给他当副手的,他自然不好太过怠慢。

    ——————

    明军内部有勾心斗角,西路军如此,从南京部分集结还没开拔的东路军同样如此。

    嗯,千万不要以为大明皇帝一声令下,将军们就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利益、生死,只顾着嗷嗷往前冲,那是电视剧剧情真实战争里,从决策以前,就已经掺杂起了无数的算计和利益纠葛,只不过都被掩盖在了恢弘的战争史诗叙事里罢了。

    但从宏大叙事的角度来看,授勋定阶,毫无疑问地是太祖忌日后的又一重大事件。

    南京城外,点将台。

    “轰隆隆……”

    雷声似乎让大地都颤抖起来,沉寂的天空突然变得阴暗起来,乌云滚滚而动。

    “呜——呜——”

    凄厉的牛角号声从东北方传了过来,随后,震耳欲聋的呐喊声冲破云霄、响彻四野,几乎压过了天雷。

    “哒哒哒……”

    密集的脚步声传来,整齐划一的步伐让地面都微微摇晃起来。

    远处,烟尘四起,数万大军如同一把锋利无比的巨型长刀般朝着校场挥舞而来。

    朱棣身着赤金色明光铠,整张脸显得异常刚毅、冷峻,双眸闪烁着摄人心魄的光芒,他的身后是放弃了参与定阶的荣国公姚广孝,以及刚刚从工部右侍郎转任兵部右侍郎的金忠。

    金忠亲自展开圣旨,念道:

    “竭忠靖国,固臣子之当为;崇德报功,乃朝廷之盛典。”

    “钦惟陛下恪遵祖训,克清内难,方当缆承大统之初,爱及将士从征之绩,不吝高爵重赏,悉皆剖符行封。”

    “被坚执锐者,悉荷荣恩;御侮捍城者,宜均锡命。”

    “曹国公李景隆,定将阶为五星上将;淇国公丘福、成国公朱能,定将阶为四星上将;魏国公徐辉祖,定将阶为三星上将;定国公徐景昌,定将阶为一星上将。”

    “镇远侯顾成、成阳侯张武,定将阶为五星中将;武安侯郑亨、隆平侯张信、保定侯孟善,定将阶为四星中将.(三星中将及以后名单略)”

    这是一个权衡各方后给出的很公平的名单,靖难之役,李景隆功劳最大,前后送了两次,把朱棣养起来了不说,最后还开门给了建文朝廷致命一击,评个五星上将一点都不过分。

    丘福和朱能功劳很大,但也只是战阵领军的功劳,并没有超过李景隆,因此是四星上将;徐辉祖是负作用,朱棣给他个三星已经算给大舅哥面子了;至于徐景昌能评上一星上将,不是因为他的功劳够,而是因为国公最低只能是一星上将。

    至于中将,顾成就不说了,郑亨和孟善没什么水分,隆平侯张信是个凑数的,他这辈子最大的功劳就是建文帝决定动手的时候叛变了建文帝,给朱棣通风报信而成阳侯张武是如今已经快死了,临死前朱棣加了他一个五星中将,按正常来说是定为四星中将的。

    总之,无论名单里有多少山头、派系的纠葛和博弈,当名单念完的时候,也就尘埃落定了。

    接下来便是宣读讨伐安南的檄文,东路军正式出征。

    “安南密迩中国,自我太祖高皇帝肇膺天命,统一寰区,其王陈日煃率先归顺,赐爵颁恩,传序承宗多历年所。贼人黎季犛父子为其臣辅,擅政专权,久怀觊觎,竟行弑夺。季犛易姓名为胡一元,谬托姻亲,益张威福,手弑其主,戕及阖家,肆逞凶暴,虐于一国,草木禽兽不得其宁,天地鬼神之所共怒。”

    “圣天子即位之初,隆怀元之德,黎贼父子遣使入朝,挟奸请命,称陈氏宗族已绝,已为其甥暂权国事,朝廷惟务推诚未尝逆诈。而前安南王之孙陈天平,为所迫逐逃入老挝,转诣京师诉其罪恶朝廷初未之信,后因安南使人识其非伪,悲喜慰劳,不忘故主。”

    檄文先说了胡(黎)氏父子的罪恶,以及大明为什么要出兵,接下来就是老一套,历数敌人的罪大恶极,站在道德高地上指指点点。

    二十大罪状,便是“贼人黎季犛父子两弑前安南国王以据其国,罪一也;杀陈氏子孙宗族殆尽,罪二也;不奉朝廷正朔,僭改国名大虞,妄称尊号,纪元元圣,罪三也;视国人如仇雠,淫刑峻法,暴杀无辜,重敛烦征,剥削不已,使民手足无措,穷饿罔依,或死填沟壑,或生逃他境,罪四也.朝贡中国,不遣陪臣,乃取罪人假以官职,使之为使,如此欺侮不敬,罪二十也。”

    指指点点结束以后,便是正式的出征环节。

    出征,当然得有人祭旗,用人头和鲜血来振奋军心,鼓舞士气。

    当荣国公姚广孝身后的慧空,看到刚刚痊愈的裴伯耆被五花大绑地送上来的时候,面色有些古怪。

    裴伯耆被伪装成占城国使团的海盗们捅伤以后,是慧空亲手救回来的。

    你早说啊,你早说他还得被砍,那我当初救他干嘛啊?

    不过慧空的心思,在这种盛大的阅兵仪式上,自然是无足轻重的。

    大军徐徐开动,枪矛如林,甲光耀日。

    今日,大明皇帝将亲自检阅这支即将出征安南的大军。

    在朱棣身旁不远处站立着几名高级武将,其中一人便是此次东路军的主帅朱能。

    “陛下,大军、整装待、发了!”朱能的喉结不住地收缩着,艰难开口道。

    “好!”

    朱棣看着心腹爱将努力在这种仪式上抑制咳嗽的样子,有些于心不忍的同时,姜星火出狱后不久时说出的预言又一次在他的脑海中浮现。

    朱棣拉过朱能,悄声耳语道:“身体真没问题吗?”

    “真咳.没问题,陛下,已经好多了。”

    朱棣的眉宇间笼罩了一层阴霾,可朱能毕竟只是咳嗽,身体看起来也确实没什么大碍,别说是走起路来依旧虎虎生风,就是骑上战马疾驰,也没见有什么不适。

    既然朱能说没事儿,那应该就不会有事儿吧!

    朱棣想到这里,脸色终究是好转了许多,轻笑着对朱能点头道:“朕相信你。”

    朱棣话音刚落一个身穿铠甲手持长刀的小校快步从点将台外跑了进来,大声道:“启奏陛下,吉时已到!”

    朱棣闻言微眯双眼,目光中迸射出两抹寒芒,手重重地挥下。

    不多时被绑起来堵住嘴的裴伯耆身首异处,脑袋咕噜噜地滚在沙场上,沾满了灰尘,他脖颈上“嗖”地飚出一道殷红的血来,洒在大旗被摘下来铺着的旗面上,应景极了。

    染过血的大旗缓缓升起。

    “朕的将军们,都准备好了吗!”

    朱棣看向点将台上的将军们。

    众武将齐声应答:“请陛下放心,末将此番定会为陛下扫清安南叛贼!”

    听到这些话,朱棣露出满意的笑容。

    而另一边,朱能则显得格外沉默,眼神深邃地盯着前方那支庞大的队伍。

    他很清楚,这一次的战争对于自己来说至关重要。

    若是成功了,他便能获得更多的荣誉和威望,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