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九章 灭国(安南篇结束)

    第四百二十九章 灭国(安南篇结束) (第2/3页)

走的潘麻休,手一挥,小门里涌出一队骑兵,不由分说地用套马绳把他拖曳在马后,又捆上了四肢,几匹马向着不同方向,随后奋力拉扯着绳子。

    “噗嗤……”

    很快,潘麻休勒得发紫的脖颈处喷洒出鲜血,身首异处!

    当明军抵达胶水城下时,安南天长路都统、少保王汝舟白衣负荆来降,俨然是个深通汉文化的人物。

    李景隆自是有一番姿态,又让《明报》编辑兼记者裴文丽写了一篇报道寄回国内不提。

    随后便是战后诸事,譬如处置俘虏、救治伤兵、接收地方等等。

    随着胶水城陷落以及整个天长路易主的消息传开,瞬间震撼了安南国所有的人。

    事实上,谁都知道,胶水是东都升龙府在南线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天长路(奉化府)一旦丢失,登陆明军的兵锋将直指空虚无比的升龙府!

    最关键的是,现在胡氏父子犹如瓮中之鳖,南北两线遭到了同时夹击,根本连跑的地方都没有!

    李景隆的清化登陆,随着这一战的结束,可谓是震惊天下,让世人第一次认识到,原来海岸线从来都不是安全的边界,而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成为新的登陆场的地方!

    尤其是安南国百姓们,他们简直无法相信眼前发生的事情,一座又一座城池,开始以病毒蔓延的姿态迅速倒戈易帜,同时各路反胡豪杰趁乱蜂拥而起,占山为王。

    一时间,整个安南都乱套了,可谓是水浅王八多,遍地是大哥。

    很多土司都选择了反抗胡氏父子的统治,试图夺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力,也有不少百姓,选择投靠明军,成为了仆从军的忠诚战士。

    短短几日时间,招降纳叛的明军,兵锋就已经抵达了升龙府境内,东都以南八十里,这里的城池主动投降,而自然成为了明军主力驻扎的地方,不仅如此,明军还在城内找到了大量未被拿走的粮草物资。

    看到这一幕,负责协调后勤的徐膺绪笑容灿烂,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要知道这可是升龙府南部最富庶的城池啊,里面储存的粮食,就算带着一堆俘虏兵,也足够大军吃三四个月的。

    一旁的柳升问道:“徐佥事,咱们什么时候进攻升龙府?”

    徐膺绪沉吟了刹那,然后说道:“现在战局很好,国公的意思是尽快进攻,但我建议他稍微缓一缓,升龙府毕竟是安南东都,城池坚固,城里也有一两万人,如果内部不出问题,坚守城池我们是很难攻克的,毕竟我军看似声势浩大,可主力只有三万人,其余的几万人都是降兵和归顺者组成的仆从军,这些人的战斗力和忠心都很成问题.跟着打打顺风仗或许没问题,但一旦受挫,恐怕就会起贰心。”

    “也有道理,但现在最怕的就是北线胡元澄麾下的安南军队回援,毕竟纸面上还有二十万呢。”柳升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西平侯和新城侯也不是吃素的,富良江防线一旦胡元澄主动放弃或者抽调兵力回援,便可强行渡江富良江防线太过绵长,没有足够的人手根本不可能守得住。”

    徐膺绪顿了顿复又说道:“最关键的是,现在不是光论打仗的事情了。”

    柳升这时候还年轻,一门心思弄炮,他还不懂那么多战场以外的东西。

    李景隆毕竟是大军主帅,自己一手策划的登陆行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功,甚至足以作为经典案例载入史册,那么在即将结束的灭国之功前,他要不要考虑给手下的大批将领分点汤河?

    总不能所有功劳都是登陆部队的,东西两路大军十几万人在富良江白白耗了两个月徒劳无功吧?毕竟跟着登陆的,只有郑和的远洋水师和

    至于胡元澄掉头,会不会奇袭南线的明军,从而逆转战局,这种可能性太低了,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北线的安南军作为填线部队,守着“马奇诺防线”打阵地战还行,要是真敢抽调几万人甚至十万人跟明军野战或者攻明军的城,那明军得给它开开眼,看看什么叫世界第一强军。

    ——————

    升龙府,皇宫。

    胡季犛刚走到殿外,便是听到了小儿子胡汉苍的咆哮。

    “王汝舟,竟然敢背叛朕,罪该万死!”胡汉苍气急败坏道。

    安南国的少保虽然没什么含金量,但毕竟是“三孤”之一,像是“三公”“三孤”这种级别的官职,无论在哪朝哪代,都得是位高权重的老臣才能获得,而安南国的其他“三公”“三孤”已经被胡氏父子都噶了,硕果仅存的这个叛投大明,无疑是在狠狠地抽打胡氏父子的脸。

    武梦原则是劝解道:“陛下息怒,如今明军虽然势大,但毕竟不得人心,而都城坚固,若是能号召西部山里的土司们勤王,明军自然可不战而退,到时候一切尚有可为。”

    “哼!”

    胡汉苍冷哼道:“这些土司心怀叵测,朕怎么能相信他们?”

    “现在确实不应轻信别人。”

    胡季犛推开了宫殿的门,他的神色也有些阴沉,如果说三江宣抚使陈恭肃的叛投还是他有意为之,是为了为窃探明军情报做铺垫,那么天长路都统、少保王汝舟的叛投,则是让他大为光火了。

    王汝舟从陈朝开始,一直是他的坚定支持者,两人相识多年,在文学上也非常投缘,经常诗文唱和,正因如此胡季犛才始终没有动王汝舟。

    但如今却没想到,正如蒙元时期高明的《琵琶记》里那句“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一样,他这般对待王汝舟,换来的却是血淋漓的背叛。

    王汝舟作为安南国重量级的高官和手握一路实权的地方大员,他的叛投所带来的影响无疑是极为恶劣的,大量的安南国地方官员因此开始成批投降明军。

    “潘麻休这家伙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胡汉苍依旧在骂骂咧咧。

    抱怨显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胡季犛开始在殿中背着手踱步思考。

    “要不我们还是赶紧从密道离开吧,否则等到南边的县城全部失守,到时候我们就难以幸免了。”胡汉苍犹豫再三道。

    胡季犛没有同意,也没有拒绝。

    离开容易,他们现在就可以走,可问题是,离开以后走去哪?

    去北面找大儿子卫王胡元澄吗?没了升龙府这些核心统治区域提供的人力物力,富良江防线就是一个空壳,都不用明军打,自己吃完了存粮就会崩掉,最后还是会被一举围歼,不过是多颠沛、拖延几天罢了。

    东面,是无垠大海;西面,是茫茫群山。

    安南很大,但他们已经无处可去。

    大海走不通,钻深山老林,那些山里的土人们一定会兴高采烈地把他们绑起来献给明军。

    胡季犛早就预料到明军的战斗力比安南军强,南线的战事或许会不太顺利,可是他没想到明军竟然如此凶狠残暴,一路横扫将安南国五分之二的土地给夺了。

    而且更让他无法理解的是,明军强渡胶水,在野战以绝对劣势兵力,打崩了拥有战象军阵的六万安南军。

    现在东都兵力已经彻底空虚,若是不离开,待到李景隆兵临城下,他们作为《战犯名单》上所谓的“头号战犯”,一定是跑不了的。

    正在这时,又有一名侍从手持军报飞奔而来禀告道:“启禀陛下,明军攻势猛烈昼夜不停,防线危在旦夕,卫王请求增援。”

    “怎么会这样?”

    胡汉苍脸色发黑道。

    他本以为富良江防线能够稳住,还算是一条退路,可如今看来,哪还有什么退路可言,到哪都是死路一条。

    而且说实话,胡元澄在北线苦苦支撑了这么久,已经很不容易了,为了布置防御、调配人力物力资源,头发都花白了大半,整体战局的颓势实在不是他能彻底左右的。

    可又能怪谁呢?潘麻休吗?人家已经殉国了。

    “陛下,现在怎么办?”

    胡汉苍思索刹那,看了看父亲,咬牙说道:“立即召集大臣前来议事。”

    “遵旨!”

    很快,群臣便来殿中商讨对策。

    “陛下,明军马上兵临城下,天朝有礼乐之道,定不肯多造杀戮我们不如早降?”有大臣请求道。

    “对呀,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再向明朝军队进行反击了。”另外几位大臣附和道。

    只能说,失败主义谋士永不缺席。

    “不行!我们大虞尚有雄兵二十万,人口数百万,岂可轻易投降?这一仗我们才刚刚开始!”也有人反驳道。

    事实上胡汉苍也对大明充满了愤恨。

    他本来皇帝当得好好地,大明非要来以莫须有的罪名征伐他,如今即将成为大虞的亡国之君,又如何不让他愤恨?

    因为他认为这都是因为大明造成的,导致他现在无法享受荣华富贵,甚至连自己的性命都马上要搭上了。

    他对大明有着浓浓的仇恨,不肯屈服。

    “陛下,如今情况紧急,臣觉得投降并没有什么,毕竟大明的实力太雄厚了,凭借我们是无法对抗的。”

    “陛下,李景隆这五星上将是个厉害角色,臣觉得,咱们不宜继续与明朝作战。”

    众大臣完全不看胡汉苍的脸色,纷纷谏言。

    “混账,朕堂堂大虞皇帝,怎么可以轻言投降?”

    胡汉苍面红耳赤道:

    “明人杀我大虞军队,辱我大虞黎庶,朕必须要报仇!我大虞誓与明军血拼到底!”

    众大臣沉默了片刻,然后纷纷表态,有的赞同投降的观点,认为投降或许是唯一的选择,有的认为投降只是手段,明朝实力强劲,不可硬撼,可以效仿高句丽诈降大隋那般拖延时间,如此才是小国反败为胜的不二法门。

    但是胡汉苍显然都不同意:“不论谁说什么,朕都不会改变主意的。”

    众大臣苦笑不已。

    “陛下,臣愿意前往地方募兵勤王!”一名文官站出来说道。

    安南国大臣听罢,顿时惊愕。

    但随即,他们就纷纷回过神来。

    “臣亦如此!”

    看着这些打算打着“募兵勤王”的旗号开溜的大臣,胡季犛哪还不知道他们心中的小算盘怎么打的?当即冷冷地瞪着这些人,瞬间便没人再敢出声了。

    “陛下,臣愿随陛下死守升龙城!”

    武梦原深吸口气,跪倒在地,请求说道。

    他知道自己这一辈子已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