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光学

    第四百三十章 光学 (第2/3页)

的是,这一切是由姜星火主导的,而各个实学学派的门人们,也或自发或被动地认同了姜星火作为实学当世唯一宗师的身份。

    其一当然是姜星火在大明学术界的声望和能力无可置疑,其二便是走这条路,终归是能出仕的嘛经世致用这四个字翻译翻译什么意思?先得当官不是?

    儒学内部的三大派别又恢复了南宋时期的情况,虽然没有到三足鼎立的份上,但看这个趋势,估计也不远了,理学瘦死骆驼比马大,心学人人趋之若鹜,实学自有晋升通道立于不败之地。

    而学术界内部都出现了混乱,作为官学的程朱理学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民间的思潮自然就很难受到管控了,更何况朝廷也不想管。

    而在这种情况下,便是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思潮开始在民间蔓延。

    “这也是无奈之事!”

    高逊志叹了口气。

    曹端这时候也买了一份报纸,看到上面的讯息,问道:“左右闲来无事,中午一起去看看这光学实验吗?就在国子监前面的广场上。”

    国子监,位于南京城的北侧,前面有个很大的广场,之前孔希路登场的时候,数千监生,就是在那里迎接他的。

    而那里,也有着一个巨大的日晷,用来根据太阳的影子计时。

    之所以选择举办光学实验的场地是在国子监前面,而不是钦天监前面,是因为钦天监工作性质比较特殊,是在皇城里面(非宫城),总不好让百姓进来。

    而礼部尚书卓敬跟钦天监的人比较熟,便吩咐他们来国子监一趟。

    这里要提一句,钦天监在管理制度上,是属于礼部管辖的,但是这个部门比较特殊,里面的人不管是升官还是致仕,都得皇帝说了算。

    因为老朱在洪武开国的时候,搞了户籍制度军户当兵,匠户做工,各籍百姓只准子承父业,不准随意转职,故此钦天监也是这么弄的,基本都是父子相传而且之前便说过,老朱是不让民间学关于天文和卜筮的知识的,因此钦天监在百姓心中比较有权威性。

    而钦天监分别有天文科、漏刻科、回回科、历科四个部门,天文科观测天象;历科确定日期;漏刻科则是确定每一天的时刻,报时报更;回回科,是以回回之法推算天行之度,算是对预测天文的一种补充。

    如今来的,就是天文科的人。

    让这种官方的权威机构出面做背书,显然更能让人信服。

    “那走吧。”

    高逊志本来是想本能地拒绝,但想了想,反而欣然从命。

    在时代变迁的浪潮前,做一个抱着旧时代大船的殉道者,显然是没什么意义的,人活着总得看看一路上的风景。

    ——————

    午时,国子监门前。

    在随机抽取99份玻璃棱镜的利益诱惑下,有很多国子监的监生和南京的市民来到了此地,很有一副人山人海的景象,不过好在广场够大,倒是也没出现因为人流密集而导致的踩踏事件。

    大家都不傻,就算是一万个人来了,那也是百分之一的几率,玻璃这东西现在就很值钱,别管棱镜跟普通的镜子有什么区别,只要白嫖到,转手卖了肯定是血赚的。

    “这到底是干嘛的?难道还真能弄出个彩虹来吗?”

    “哎,你懂个屁!”

    旁边有同伴听见他的话,笑骂道:“你知道前两天,这国子监里发生了什么事吗?”

    “嗯?”

    听说有什么他们不知道的事情,周围的其他行人都停住脚步侧耳倾听。

    只见刚才那位压低声音对身边的朋友神秘兮兮地问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快点儿,别磨蹭,让老子也跟着好奇死了。”

    旁边的人急不可耐道:“你倒是快说呀。”

    “国师抽空在科学厅亲自授课的时候,拿了一根蜡烛,一个木板,一面玻璃,你猜怎么着?”

    “我猜你个鬼!”

    “嘿嘿.”那位同伴得意洋洋地笑道,“这发生的事情可了不得呐!据说是把那木板中间戳了个小孔,然后你猜怎么着?”

    “再不一口气说完老子打死你!”

    眼看再卖关子就要挨打,他说话终于利落了起来。

    “蜡烛的光透过木板的小孔,玻璃上蜡烛的影子直接倒过来了!”

    “啥?”

    “我说,蜡烛的影子倒过来了!”

    “这”

    “这是为啥?”

    “你问我我问谁?”

    众多路人议论纷纷。

    “这倒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老祖宗就研究明白了。”

    此时,曹端忽然说话。

    见这位个头很高,肤色很黑的读书人说话,众人纷纷望来,而其中就有眼尖的国子监监生,直接认出了二人的身份。

    “是高太常和月川先生!”

    听到是这两位大儒亲临现场,人群顿时沸腾了起来。

    曹端抬手压了压人们的呼声,开口说道:“《墨经》中就曾记载,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这里要简单解释几个字,‘到’通‘倒’,即倒立的意思;‘午’指两束光线正中交叉;‘端’在先秦汉语中有‘终极’、‘终点’的意思。

    也就是说,‘在午有端’指的是光线的交叉点,即针孔,而物体的投影之所以会出现倒像,是因为光线为直线传播,在针孔的地方不同方向射来的光束互相交叉而形成倒影。

    ‘光之人,煦若射’是一句很形象的比喻,是说照射在人身上的光线,就像射箭一样,而后面的意思则是照射在人上部的光线,则成像于下部;而照射在人下部的光线,则成像于上部,所以直立的人通过针孔成像,投影便成为倒立的。

    ‘库’指暗盒内部而言,物体反射的光与影像的大小同针孔距离的关系,物距越远,像越小;物距越近像越大。

    所以基础光学里的小孔成像在华夏真不是什么稀奇东西,老祖宗早就把原理研究的透透的了,但是后世儒家不学墨家的东西,所以基本只有工匠们在实践过程中会运用,但具体原理,早就没有人宣扬了。

    但对于近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而言,光学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先别提“光年是什么单位”这种弹幕钓鱼问题,也不用说涉及到量子力学基础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就说最基础的应用,不管是天文还是航海,光学这门分支学科都是必须普及的。

    如果没有足够的光学知识,那么人类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遭遇无数挫折。

    而光学,恰恰又是最容易证明给百姓看,也最容易普及的科学。

    原因无他,光到处都有,这玩意自己拿个镜子就能把各种实验接近百分百还原,所需条件约等于无。

    所以,用来开启民智,在民间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与此同时,普及光学知识还能为下一步玻璃制品的面世预热弄些热度。

    210万两商业税收入的任务依旧任重道远,改革盐法、茶法的事情在同步进行,倾销商品也没停着,但国内诸如化肥、玻璃等新型垄断商品的销售利差,自然也是重中之重。

    虽然赌约是商税,但毕竟化肥、玻璃这些东西都是官营的,非要往上凑数字的话,那把利差减去成本和扩大再生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