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二章 市场

    第四百三十二章 市场 (第2/3页)

细微观察,既考察全面,又考察重点。”

    高逊志问道:“这不也成了国师口中面对糖果要一把抓的‘我全都要’的孩童了吗?”

    “非是如此,若是以数术粗略估量,便是有所谓‘二八定律’之说。”姜星火摇头缓缓道。

    “十分之二为重点政策,需要朝廷或地方官府的决策者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使用有限理性决策的方法,继而尽可能地追求一个‘满意’的政策答案;而十分之八则为非重点政策,仅仅参考和沿用修改过去成功的政策案例,尽可能节约人力物力,来‘可用’这一解决问题的政策答案。”

    不知何时,堂内竟然寂静无声了起来,这时候沉浸式投入状态中的姜星火才发现,原来门口来了几个旁听生。

    正是大皇子朱高炽和内阁的三杨,胡广没来,估计当留守儿童呢。

    朱高炽带头行了一礼,三杨亦是行礼,随后朱高炽问道:

    “依国师之见,若是大明要复行济养医药,该如何来做决策呢?”

    堂内众人见了大皇子,亦是纷纷行礼。

    虽然不知道对方前来是什么事情,但此时姜星火示意对方先坐下再说。

    “方才说过,依‘二八定律’以及历史上的政策案例来看,济养医药不属于适用于有限理性决策的政策类型,也就是说,虽然从内心出发,很想马上实现让所有的大明子民,都可以实现济养医药,但作为决策者,我们应该知道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如果咱们大明朝廷非要强行干预,那么得到的结果,很可能是蔡京医药的复现。”

    内阁三杨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都得到了相同的答案。

    作为个人,每一个稍有良心的人,都希望能实现这样的太平盛世,但作为决策者,现实情况是国家财政不允许,因为这是需要持续巨量投入而且几乎没什么收益的,以大明目前脆弱的、基于官田属性土地税为主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国库来看,肯定是做不到的,一丝一毫的可能性都没有。

    “但是做不到最好、满意,不代表什么都不做。”

    姜星火屈起手指,敲了敲桌案。

    “既然历史上的政策案例,已经证明王安石、蔡京的这种市易法,也就是朝廷直接干预某个行业的市场不可行,那么有没有别的办法呢?”

    “我的答案是有。”

    讲堂里是有黑板和粉笔的,黑板就是给木板刷层黑漆,粉笔就是石灰石加生石膏,只要姜星火想要,以他现在能调配的资源,这种随便手搓的小东西要多少有多少,只不过没有近现代产品那么好用罢了。

    姜星火在黑板上写下了“朝进”与“朝退”两个大类。

    “王安石的市易法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朝进’,就是推崇‘大朝廷’,通过北宋朝廷直接伸手干预某个行业甚至多个行业市场的方式,让北宋朝廷主动去承担过多社会责任,从而让民间的商业后退了。”

    “这种什么都管的‘大朝廷’模式,对北宋的民间商业来说好不好?”

    曹端已经初步摸到了辩证的门槛:“分情况。”

    “对,分情况。”

    姜星火点点头:“如果北宋民间商业规模小,北宋朝廷力量强,那么用这种手段是没有问题的;如果北宋民间商业规模大,北宋朝廷力量强,而且北宋朝廷的统筹计算以及管理能力到位,也是没问题的但问题就出在,北宋民间商业规模又大北宋朝廷力量又弱,统筹计算和管理的能力又差,连自己户部的账目都算不明白,就要去搞市易法,那么以北宋如此繁荣的商业,和宋廷冗官如此低下的行政效率,怎么可能做到呢?”

    “换到今日的大明,比之北宋的行政能力强还是弱,这个我不好说,当然了,现在商业也没有北宋那么发达,但不管怎么样,朝廷在惠民药局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规模,我认为是是没必要的。”

    “那国师的意思,便是朝退了?”

    姜星火笑道:“不可以不进不退吗?”

    众人哑然,当然是可以的,什么都不做维持现状就好了。

    姜星火开过玩笑,正色道:“既然朝廷有看得见的手,自然也有看不见的手,这只手就是经济规律。”

    姜星火示意他们接着翻教案。

    教案如是写道:“每个人都试图用应用他手里的本钱,来使其商业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清楚增进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与个人的利益,但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就会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达到另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但最终的结果是,由于追逐他个人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效益时所得到的效果更大。”

    朱高炽和三杨手里没教案,还是两个有眼力劲儿的教师把自己的教案让了出来,四个人方才分看两本教案。

    这段话有点拗口很快引来了疑惑。

    “我等不甚理解,还请国师详细解答。”杨士奇说道。

    杨士奇和杨荣之前还跟姜星火有些交集,而杨溥则是头一次见,他用疑惑的目光打量着姜星火。

    “此言却是有些荒谬,世上哪有什么看不见的手?莫不是国师觉得,真有神仙菩萨不成?若是人人逐利,最终的结果一定是互相争抢,而所有人的利益都受到损害。”

    姜星火看了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然后将目光落在了杨溥身上:“你就是杨溥?”

    杨溥点点头。

    “素闻伱有才名,我问你一个问题,你可敢作答?”姜星火又问。

    杨溥眉头微皱,但最终还是开口了:“有何不敢!”

    虽然在姜星火前世的历史上,晚年的杨溥历经明枪暗箭,变得小心翼翼到过分的地步起来,但此时杨溥还是刚刚三十岁的青年,跟金幼孜同年中的进士,如今已是翰林编修,又进了内阁,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已经来到了人生的快车道,还是光明大道的那种,如今大皇子在旁边看着,自然是要表现的有自信一些。

    “好!”姜星火嘴角浮现出一丝笑容,问道:“我且问你,开中法为何明明商人们参与的目的只是追逐利益,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朝廷受益,边军得以丰衣足食。”

    “这”杨溥一时哑口无言。

    “这便是说,行政决策的实施方法有三种,律令方法、经济方法、行为方法。”

    “法律方法,便是朝廷或官府用各种法律条令的手段实施行政管理的方法;经济方法,则是指运用经济规律这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和影响被管理者,行为方法则是利用表彰、活动等办法,设置一定的条件和刺激,使百姓的行为能够自发产生,继而达到政策目的。”

    见杨溥不再质疑,姜星火轻轻一笑,继续对朱高炽回答道。

    “回到方才的问题,如果大明需要进行济养医药,那么肯定是要以渐进决策为主,也就是说沿革现有的政策,同时利用‘看不见的手’来起到想要达到的效果。”

    “那么现有的政策是什么?”

    这得问老朱是怎么根据元朝的情况给大明制定社会福利政策的。

    是的,朱元璋始终是姜星火绕不过去的一个人,虽然老朱死的早,额,老朱死的也不算早,应该说姜星火穿越的晚,所以两人没碰上面.可能碰上面老朱根本懒得偷听他叽叽歪歪,直接下令一刀给噶了。

    总之吧,姜星火没少刨老朱的墙角。

    元朝时期的社会养老制度是“高龄赐帛”制,对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赐予锦帛,对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赏赐数量加倍,元朝法律规定,地方官府如果对符合赐帛条件的老人没有如实上报,将受到“正官笞四十七,解职别叙”的惩罚。

    而社会医疗制度则是继承了宋朝搞的那套半拉子惠民药局,要求惠民药局皆以各路正官提调,选择良医主治看病,负责掌收官钱、经营出息、市药修剂、以惠贫民.当然了,最后能执行成什么样子,也可想而知。

    元朝的这些社会福利政策,总体来说也就“高龄赐帛”制还算成功,因为政策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官员从中还能分点,自然是多报多得,再加上有律令约束,所以双重作用下在元朝的前中期执行的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