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恶心

    第四百四十八章 恶心 (第2/3页)

有的,大约是自己日子都过的紧巴,也顾不得别人了。

    路边的乞丐堆里其中还有个身穿单衣的孩子,被冻得瑟瑟发抖,似乎是被吓傻眼了,呆愣愣站在那儿看着被收走的冰凉尸首,不哭也不闹,只是用手捂着嘴巴,生怕惊扰到什么。

    “都送到漏泽园去。”

    五城兵马司的官兵脸上带着些厌恶的神色,大冷天出来抬尸体,任谁也不乐意。

    此前讲过,大明的社会救助制度,继承自宋元,有类似于现代养老院居养院来收容无人照顾的老人和残疾人,还有给贫民提供医疗救助的安济院,以及给死亡流浪者下葬的漏泽园,但对于乞丐,是没什么帮助的。

    乞丐里面确实有丧失正常劳动能力十分可怜的,但其中大部分人,都是以此为职业,好吃懒做,不愿意去做事,因为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朝廷是管不过来的,不可能白供着他们吃喝。

    这种事,也算是常态了。

    姜星火示意王斌将那个小男孩带过来,那个小男孩看起来只有七八岁左右,身体很瘦弱,双颊凹陷,脸蛋被冻得红扑扑的,其余的皮肤黑黄,唯独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格外的亮堂。

    姜星火微皱眉头,朝着那个孤零零的小男孩招手:“过来。”

    他的声音低沉温柔,让那个小男孩怔愣许久才缓过神来,慢吞吞走到了他跟前,怯生生地看着姜星火。

    “你怎么会在这里?有父母家人吗?”姜星火问道。

    “我……我……”

    小男孩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最后突然哇哇大哭起来。

    其他成年的乞丐,姜星火管不了了,把小男孩带上马车,小男孩看车宽敞暖和的马车,和穿着干净的于谦,流露出了深切的自卑神色。

    姜萱时不时询问着他家里的事,而小男孩也哭着的告诉她自己是怎么流落街头的,又是如何躲避那群官差的,等马车走出南京城的时候,他已经哭累睡着了。

    看着熟睡的小男孩,姜星火叹口气,摸了摸小男孩的脑袋,说道:“今日带回府上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算自食其力吧,或是安顿好征询一下他的意见,也可以送到大天界寺为僧。”

    这年头,出家当正经和尚都是有指标的,所以遁入空门还真不是谁想遁就能遁,而出家这件事,在这个时代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其实是不错的选择,有正常的集体生活和教育环境,最起码读书识字没问题,而且吃喝不愁。

    “师父,您似乎没有觉得开心。”于谦敏锐地察觉到了。

    姜星火反问道:“救一人,有什么可开心的?一场雪下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冻死。”

    于谦一本正经道:“做一点事总比一点不做要好,值得开心,不然师父每日愁眉苦脸,心气郁结是影响身体的.千钧重担也需笑着挑。”

    “你跟谁学的?慧空?”

    于谦摇摇头,没回答他。

    孩子大了,有小秘密了。

    姜星火也没深究,他在想着,南京城在长江以南,虽然有小冰河期的影响,但气候并不是那么寒冷,乞丐被冻死,主要原因还是长期营养不良导致的身体虚弱,以及缺乏必要的衣物。

    前者,姜星火解决不了;后者,能解决。

    发薄棉衣就是了,虽然操作起来很麻烦,虽然会出现各种各样诸如冒领、薅羊毛等问题,但成本说实话没多少,作为朝廷的救济项目来做,跟施粥一样,从皇帝到官员,都是乐见其成的。

    但姜星火想的更多一些,除了营养和衣物,还有取暖。

    煤炭工业确实该提上日程了,但煤炭是需要市场的,这一点是客观经济规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华夏在明代以前,只有北宋出现了城池大规模使用煤炭的记录,《鸡肋编》里记载“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由此可知北宋时,煤炭已经是开封普通居民的日常燃料,木柴已经被开封人舍弃了。

    这是因为开封的人口达到了百万之众,而且北宋有河东(山西),就近运输很方便,再加上经济发达,才能培育出如此大的使用市场,而这种记录,在北宋以后就逐渐失去了踪迹,人们又用回了木炭。

    而姜星火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看英剧的时候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街头的乞丐,是捡煤渣取暖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的原因很多,但英伦三岛分布广泛、易于开采、运输方便的煤炭是其中最重要原因之一。

    “每一个煤筐里都装着动力与文明”,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所以用煤炭,是因为进入十六世纪后,随着英国人口大幅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冶铁酿酒等手工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木材的需求量呈井喷式增长单单是伦敦的酿酒业,每年就要烧掉两万车木头;冶铁业的话,一个普通的炼铁厂,一年就要消耗四百英亩林地的木头;除此以外,还有百姓日常做饭取暖等需求,加之轰轰烈烈的圈地运动,进一步加剧了英国林地的缩减速度。

    十七世纪以后英国的木材资源供应已经非常短缺,到了十八世纪英国森林覆盖率已下降到了不足百分之十的危险水平,木材变成了一种限购限量的稀缺商品,而木材加工产生的木炭又是冶铁的燃料,所以煤炭取代木炭就成了历史的必然,到了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末期,煤已经成为英国最重要的燃料来源,煤炭工业以其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突出地位,成为了英国首屈一指的工业部门。

    南京周围煤炭资源不太丰富,在姜星火的印象里,好像只有两处煤矿。

    一处是汤山,另一处是钟山。

    嗯,钟山肯定不能挖,那是老朱的陵墓所在,挖了是要出事的。

    那就只能先拿汤山凑合用了。

    汤山好像是李增枝的产业?

    那得让李增枝把他的大别墅给拆了。

    ——————

    安置景清二女的地方,距离南京城并不算远,出了城门,只用半个多时辰就抵达了目的地。

    刚一进村,就看见几位老头正坐在村口看着他们。

    这里的环境比较偏僻,交通又差,因此,这些老人家对于外来的人,都抱有警惕心理,尤其是陌生人。

    王斌停下马匹,朝着周围喊了一声:“带我们去村长家。”

    那些老头子看见王斌等人的打扮时,微微一愣,随即就让开了道路。

    “诸位,请跟我来吧。”一个年轻的后生说道。

    王斌道谢,然后就驾车朝着最大的屋子走去。

    这个村子里面的房屋基本上都是平顶房,唯独只有最中间的屋子建筑风格比较体面,是典型的江南小院,门口种植着花木,虽然都凋零了,但也颇具古色古香的感觉。

    姜星火一行人进去之后,立刻引起了屋内众人的注意。

    屋内除了主座之上坐着一名老者外,旁边还有一男一女,看模样是父女二人。

    “稀客啊,您怎么有空过来?”村长笑呵呵地王斌问道。

    王斌把两个小女娃安置在了他这里收养,每个月都给钱粮,村长一家虽然不敢克扣,但两个小女娃又能用多少?剩下来的还都是他们的,而且吃的喝的也都是一锅出的,这个账,谁也算不清,就不虞王斌说些什么。

    “入冬了,前来探望一番,顺便也带了些礼品过来。”

    村长连忙摆手:“无功受禄,惭愧……”

    “老村长,你就别推辞了,这也是我家主人的意思。”

    王斌侧过身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