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人事

    第四百九十一章 人事 (第2/3页)

样很远,不能这么算。

    虽然各有各的说法,一直没有官方的定义,以至于有一次老朱开会就闹出了笑话。

    行人司去传旨,奉旨有“大小九卿共同”之谕,然而一时间竟不知何属,不得已,就把人都叫来了,气的老朱火冒三丈。

    但发火归发火,老朱在这种事情上还是讲理的,听了反馈就知道确实没有明确的定义,于是亲自下旨,定下了所谓的“小九卿”,老朱定的就是太常寺、詹事府、京兆尹、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翰林院、尚宝司这九个部门的主官,都定为小九卿。

    “升黄子威为光禄寺卿。”

    前松江府知府黄子威是姜星火用起来的人,在江南的平乱、治水中都立有大功,如今从正四品知府升了一格,成了从三品的光禄寺卿,可谓是合情合理,并没有人能说什么。

    而随着名单的逐渐公布,“小九卿”里最后一个提拔的人,也算是石头落地。

    非是旁人,正是解大学士。

    “升解缙为鸿胪寺卿。”

    鸿胪寺卿是正四品,虽然跟同样是寺卿的正三品大理寺卿、太常寺卿,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从级别上都比不了,但不管怎么说,解缙挨了两刀,如今终于得偿所愿,穿上了绯袍。

    而且这个绯袍的含金量非常高。

    之前的鸿胪寺少卿郇旃也能穿绯袍,但那个绯袍是特赐的,因为鸿胪寺少卿要负责接待外国使者,惯例就是着绯袍,代表大明的体面,跟正经的绯袍还不一样。

    如此一来,各寺的人事任命算是了结了,而接下来就是众人最关心的中枢六部的人事任命。

    姜星火看着手中的名单,并没有多犹豫,继续念了下去。

    “升卢祥为刑部右侍郎。”

    卢祥,前北平布政使司右参议,今年在北京行部尚书郭资的手下干得不错,作为朱高炽嫡系,如今被调入南京中枢,可谓是一点都不令人意外。

    只不过如此一来,朱高炽的力量进一步变强,却着实让不少人有了猜度。

    跟京察不一样。

    京察是内阁、吏部、总裁变法事务衙门,三方一同来进行的。

    而考成法,则是吏部负责,皇帝终审。

    换句话说,这份名单肯定是经过了朱棣的点头,吏部的蹇义才交到姜星火这里宣读。

    那么皇帝一边让大皇子朱高炽闭门思过,另一边却默认了其势力的增强,又是几个意思?

    别说名单不能改,更别说皇帝会忘了这茬。

    显然,这是故意为之的。

    念及至此,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姜星火手中的纸上。

    六部侍郎目前一共缺了两个,都是右侍郎,一个是马京倒台后原刑部右侍郎李庆留下的空缺,如今被卢祥补上了,另一个则是王景倒台后原礼部右侍郎宋礼留下的空缺,同样一直空着,就看谁能补上了。

    而补上来的人是谁,同样意味着某种庙堂上的风向所在。

    姜星火没有卖关子的习惯,他很快就公布了。

    “升墨麟为礼部右侍郎。”

    墨麟,字士祯,陕西高陵人,洪武二十五年以国子生擢监察御史,崇尚严厉苛刻,被老朱晚年提拔为北平按察副使,靖难之役,守城巡查皆有功,负责北平府刑罚,北平城被李景隆数十万大军团团合围的时候粮食严重不足,有粮长为了不让家人饿死,偷了两斗米,获罪后按理说不应处以刖刑(砍脚趾),墨麟为了从根子上杜绝这种风气,坚持处以刖刑.朱棣千里奔袭大宁,裹挟了大宁系的军队和朵颜三卫回来后,北平之围遂解,听闻此事,对墨麟极为欣赏。

    作为留守的官员,在靖难之役燕军获胜后,墨麟并没有南下,而是与卢祥一样,继续在郭资手下任职,今年还发生了墨麟因为公正廉洁不徇私情,亲儿子接受贿赂被墨麟知晓后,直接拽着投之井内的事情.虽然没闹出人命,但这人是个狠人的事实,大家已经都知道了。

    原本最主流的猜测是以为墨麟会接替李庆的刑部右侍郎职位,毕竟专业对口,但没想到却是卢祥接了刑部右侍郎,墨麟被塞到了礼部里面。

    要知道,礼部自从王景被搞走了以后,可是直接成了变法派的大本营。

    皇帝此举到底是什么意思,就颇为值得思量了。

    其实这样算的话,礼部墨麟、吏部许思温、户部孙瑜、刑部卢祥、工部陈寿、兵部乔稳,六部里面在侍郎这一级别,北平系出身的朱高炽嫡系已经占据了足足一半的位置,而且六部俱全,一个不落。

    如果说朱高炽是臣子,是权臣,那么这已经是非常危险的信号了,因为“捧杀”通常是皇帝干掉权臣的倒数第二个步骤。

    但如果朱高炽是太子最有力的竞争者,那么这个逻辑就反过来了。

    朱元璋有一个梗,那就是如果朱标要造反,老朱亲自帮他披黄袍。

    对于大明来说,这其实不是开玩笑,对于继承人的重视,从朱标、朱允炆,以及姜星火前世历史线的朱高炽、朱瞻基,就都可以看出来,可谓是极度的重视,一旦确定了就要很早就开始铺路的。

    所以,很多大臣都把这份在永乐元年年终的任命,视为朱高炽受到皇帝重视和培养的信号。

    当然了,也有人觉得,用北平系的官员,其实也是皇帝在用“自己人”,并不能直接视为对朱高炽的肯定。

    但无论这时候他们心里怎么想吧,总之,朱高炽的力量如日中天,而洪武-建文旧臣,也就是所谓的保守派,他们的力量开始逐渐被渗透瓦解,开始在庙堂高层失去一年前那种无可撼动的统治力,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一年多以前,燕军刚刚渡江的时候,那时候整个朝堂上虽然都是降臣,可是实际上还是洪武-建文那一拨人掌握着绝对的主导权。

    可惜如今时过境迁,不知不觉间,朝廷上的格局就已经变了模样。

    变法派崛起,大皇子一系逐渐坐大,皇帝掌握着关键职位,洪武-建文旧臣们的权力空间,被挤压的愈发狭小。

    中枢的考成法升迁结果已经都出来了,考成法只管升迁,若是考成结果不好,理论上按照考成法的规定,也有个所谓的“缓冲期”,最多就是平行调任到其他职位上,所以不会有人直接降职。

    至于降职和罢黜,那就是京察的事情了。

    但即便如此,众人还是聚精会神地听着、分析着。

    中枢的考成法升职名单念完了,还有地方的呢。

    小官还是引不起众人的兴趣,除了比较重要的地方,比如前上海县知县,今松江府同知张守约直接升了松江府知府。

    但到了地方按察使司、布政使司的中高层这个级别,大家就很有兴趣了。

    “升张本为黄淮布政使司左参政。”

    黄淮布政使司左参政原本是王远山的位置,王远山因为卷入了第一次刺杀钦差案,被撸掉了官职关进了诏狱。

    而张本则是王世杰之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