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岁末

    第四百九十三章 岁末 (第2/3页)

 董老头扒拉着炉火,漫不经心地说道。

    “我与方孝孺入馆阁传经史,常劝那位(建文帝)和近友诸藩王亲睦,可惜呦,人家不听.不听有什么办法呢?”

    解缙附和道:“人是得听劝。”

    “那你听劝吗?”董老头斜睨了解缙一眼。

    解缙面不改色道:“分人,您的劝我肯定听。”

    “现在辞官回家去吧,等过几年尘埃落定再出山,伱还年轻,今年才三十出头,就已经正四品了,等几年回来,有机会直接就是侍郎,甚至尚书都不是不能巴望一下。”

    看着董伦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解缙脸上的笑容慢慢僵硬了。

    “你看你。”

    董老头哼了一声,方道:“就这点城府,堂堂绯袍大员,高兴不高兴,心事都挂到脸上了,怎么,你是人家姜星火啊?你有人家那能力手段吗?”

    解缙揉了揉脸,反倒不笑了,见他这样,董伦反而哈哈大笑。

    十年道行的小狐狸,人形都没修炼出来呢,在他这千年老妖面前装什么高深呢,拉下脸来这就对了。

    扒拉炉火的棍子被董伦扔进了炉子里,火苗迅速地攀附、舔舐了起来,没多久,就开始燃烧发黑。

    “这么一大炉子火,烧的滚烫,明知道进去了出不来,还有这么多人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唉我老了,没两年活头了,也晓得你这心气,无论如何都是不肯退个半步的,更遑论什么其他的了,但有句话我得告诉你,也是我这大半辈子在庙堂里摸爬滚打悟出来的道理。”

    解缙只道:“您赐教。”

    “给自己留条退路,凡事别把事情做绝了。”

    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指的当下,但不管怎样,解缙闻言还是若有所思了起来。

    说罢,董伦果然言而有信,不再指点解缙什么了,而是闲聊起了一些文学、学问上的事情。

    “我听说,荀子要重新抬回去了,陛下很重视。”

    “是。”

    解缙笑道:“圣王嘛,陛下肯定是要自居的。”

    董伦微微颔首,又道:“注六经那拨人,是从你负责的《永乐大典》编撰组里出去的我那侄子如今年纪也不小了。”

    解缙闻弦而知雅意,连忙道:“恩师放心,这都好说。”

    董伦也不用多废话,一切尽在不言中。

    两人又闲聊了几句,解缙这头就算是拜访完了,拎着两包董伦回赠给他的礼物,走出了董伦的家。

    说来也巧,竟是正好被前来慰问宿儒的姜星火给逮到了。

    姜星火刚从高逊志那里出来,算是抽空亲自督工了几人各自的任务进度,顺便跟孔希路探讨了一下生物知识。

    “挺尊老敬老啊,走吧,跟我再进去一趟。”

    姜星火拽着解缙又进去了一趟,出来以后,今天的外出计划算是完成了。

    马车里,姜星火把冻得有点发红的手放在小炉子上烤了烤,又搓了搓,随着一阵令人舒爽的疼痛感传来,手方才缓了过来。

    解缙也缩在马车的靠背上,今年南京的冬天冷的不对劲儿,哪怕是穿了质量不错的棉袍,长时间在外面还是会感觉到刺骨的冷。

    “这是啥?”

    “糕点。”

    “噢。”

    姜星火不客气地把董伦送给解缙的糕点盒给拆了,拈了一块粉红色的糕点出来,塞进嘴里吃了起来,一边咀嚼还一边含混地说:“吃啊,别客气。”

    解缙刚才在董伦家里没好意思吃,本来现在也不饿,但看着厚颜无耻的姜星火在那吃,自己反倒跟着咽了咽口水,于是也跟着吃了起来。

    “这叫什么糕点?”

    “定、定胜糕。”

    解缙有点被噎着了,仰着脖子控了会儿,方才咽下去。

    “有什么说法吗?”姜星火直接拿解缙当百度用了。

    “粳米、糯米、豆沙等物做的,反正民间说是两宋之交的时候,苏州百姓为韩世忠的韩家军出征鼓舞将士而特制的,糕上有‘定胜’两字,后就被称定胜糕。”

    “喔”

    姜星火塞了第三块,方才抹了抹唇角道:“好寓意,看来还是得民心啊。”

    解缙警惕地看了看姜星火,见对方没了下文,方才把心放回肚子里。

    “年节不请假回趟家?有四五年没回去了吧?我看除了金幼孜还在审法寺忙个不停,杨士奇、胡广可都请假回家了。”

    金幼孜、杨士奇、胡广、解缙这四个人,都是江西吉水附近人,是不折不扣的同乡,又曾经共同在内阁任职,不过眼下四人的立场,却有点分道扬镳的意思了。

    “金幼孜,嗐。”

    解缙吸了吸鼻子,发出了意义不明的语气助词,然后说道:“人家等着升寺卿呢,可不得忙活忙活,没活都得忙。”

    这就是在姜星火面前,解缙说话倒是真没太多顾忌。

    至于杨士奇和胡广,则是因为这时候内阁确实没啥事了,所以才请假回家,姜星火现在临时(三个月)管理着内阁,大手一挥,统统批准内阁所有人都摆烂也不影响他。

    “反正就这一阵,过了以后再想回家就真难了。”

    “我知道。”

    解缙点了点头,试探性地问道:“京察最后的名单定了吗?”

    “没有,哪有那么快?先是锦衣卫,然后就是考功司全体住衙门,住到正月十五放出来,跟考科举似的。”

    按照今年的京察制度,是吏部主要负责,然后内阁监督,总裁变法事务衙门复审,最后交给皇帝裁定。

    内阁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