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四章 九边

    第五百零四章 九边 (第2/3页)



    山西镇北边是大同镇,陕西镇北边是榆林镇和宁夏镇,为什么还要设立这俩军镇?

    翻译翻译,什么叫山西镇和陕西镇?

    ——摆明了就是要削藩嘛!

    而且削的就是秦、晋两藩,要把他们的实际控制地盘和精锐军队全部削没,变成朝廷直属的军镇,成为整个九边体系内的二线预备队。

    众人猜度,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过几个月秦王和晋王,应该就要出意外了

    大宁系的代表,思恩侯房宽又问道:“那京营三大营的轮班呢?三十六个卫里,有多少个卫是轮班的?如果轮班的话,是一整个卫调到北直隶,还是什么其他制度?”

    丘福解释道:“三十六个卫里,纯骑兵的三千营编制员额四个卫,纯火器的神机营编制员额两个卫,这两个营都只有一个卫是轮班的,不是从其他地方整卫轮班,而是抽调精锐骑卒和火器手进行轮班,主要目的是训练因为地方卫所往往会因为马匹和火器数量少、质量差的原因,训练效果不佳,且怕折损,又导致训练次数少,很难培养士卒,京营提供统一的装备,可以有效提高这些骑卒和火器手的水平,等到他们结束轮班回到原有卫所,这些有经验的士卒们又可以作为师父,给徒弟转帮带,提高整体作战能力。”

    “至于编制员额三十个卫的五军营,则是从九边里剩余七镇(除了北京镇和宣府镇)各抽调一个卫,再从河南、山东、大宁三都司各抽调一个卫,共计十个卫进行轮班。”

    房宽点了点头,只道:“也就是说,三千营和神机营都只有一个卫轮班且不按卫抽调,五军营有十个卫轮班,从不同的镇和都司抽调。”

    “正是如此。”

    房宽又道:“还有一个问题。”

    丘福颔首道:“且说。”

    “如果设立九边军镇,那么原有的都司要怎么办?”

    这显然是一个问题,宁夏和甘肃、辽东这种基本都是军户且只有一个军镇的都司倒也无所谓,都司和军镇一套班子挂两个牌子就是了,但譬如陕西镇和山西镇,都是有正经的都司的,而且一旦九边军镇确立,那么陕西都司要下辖榆林镇、陕西镇,山西都司要下辖山西镇、大同镇,基本上都司就没什么好管的了,相当于直接被废掉。

    丘福干脆道:“各地行都司始终是军镇的上一级,山西镇总兵官由山西都司长官出任,管辖除大同镇以外的原有一切事务,陕西镇同理,其余军镇不涉及。”

    都司也就是都指挥使司,在明初的组织架构里是负责管理所辖区内卫所,以及与军事有关的各项事务,是地方平时最高军事领导机构,各行都司分别隶属于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并在理论上听命于兵部。

    好吧,说是理论上听命,其实兵部就是一个橡皮图章,只是重要命令需要兵部跟着用印而已。

    而在具体划分和隶属关系上,都司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军政合一的都司、正常都司、行都司。

    军政合一的都司有三个,辽东都司治所辽中卫、大宁都司治所大宁卫、万全都司治所宣府卫,这里面辽东都司和大宁都司不变,万全都司直接变成了宣府镇。

    而行都司则是在陕西、山西、湖广、福建、四川五个布政使司的治所,增设行都指挥使司,加强控制。

    除了这两种,剩下的就都是正常都司了。

    明朝共置有二十一个都司和行都司,划归五个都督府管辖。

    左军都督府管辖浙江都司、辽东都司、山东都司;右军都督府管辖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四川都司、四川行都司、广西都司、云南都司、贵州都司;前军都督府管辖湖广都司、湖广行都司、福建都司、福建行都司、江西都司、广东都司;后军都督府管辖大宁都司、万全都司、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而中军都督府则只管辖河南都司。

    永乐元年微调了一下,增加了北京的留守行后军都督府,把原本后军都督府管辖的万全都司(宣府)划到了里面,然后又把北直隶整个划到了下面,京营成立,以及整个北京镇,肯定也归它管。

    “军改以后,在地方上设立九边,在京师设立京营,而原有的指挥体系在原则上不进行大的变动,只进行局部调整。”

    丘福最后阐述道:“也就是说,五军都督府加上留守行后军都督府,一共六个都督府,负责管理大明境内的所有二十一个都司和行都司,与此同时,九边里涉及到的相关军镇,小的如宣府镇,便是同时挂万全都司的牌子,大的如辽东镇、宁夏镇、甘肃镇,同时挂对应的都司牌子,而山西镇、陕西镇,则是依旧由山西都司和陕西都司管理。”

    这样一说,就基本搞懂了,九边其实就是把一些都司单独拎出来,整备出了一条连绵不断的北部国防线,原有的“都督府-都司/行都司”的指挥结构还是不变的。

    当然了,如果光从制度设计上看,单独弄出的九个军镇,对原有的都司体系肯定是有破坏的,所以九边轮班抽调卫进京营,就相当于一种补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