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八章 中场

    第五百一十八章 中场 (第2/3页)

汪与立、杨敬诚、曹端,个个都是继承学术一派的大儒,都是现在就被称“先生”的存在,纵使达不到理学诸子的高度,在现在的时代,也是排在最前列的。

    胡季犛,安南国儒学第一人,稳居安南学术界第一的位置三十多年。

    姚广孝、张宇初,佛道两家的扛把子。

    名望威孚海内的孔希路就更不用说了,圣人的人间行走,硬实力稳压姜星火半头的终极BOSS。

    在这些人里边,就连有着“大明第一才子”称号,已经成名十余年的解缙,也只能垫底的存在。

    而一个令人感到绝望的事实是,即便是最垫底的解缙,在才学和儒学造诣上,都是能把三杨全方位吊起来打的。

    所以,杨士奇的参与,其实是出乎太学之会众位辩手的预料的。

    杨士奇之前不是不知道这种差距,他想要一试,也仅仅是不甘心而已。

    姜星火给了他这个机会。

    而试过了的杨士奇,才知道自己与这些人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苦心琢磨的、基于现有理论的小技巧,都是没有用的。

    最最令三杨绝望的是,此前他们都是以某种“旁观者”的身份,来感知姜星火的。

    狗屁“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明明就是“旁观者不知轻重,当局者汗流浃背”!

    真到了自己入场的时候,姜星火这种令人绝望的、碾压性的实力,让三杨甚至觉得连呼吸都有些困难。

    正如泰山会制服每一个嘴硬的人一样,姜星火同样会用堂堂正正的实力,让所有质疑他的人无话可说。

    “你们说,以后姜星火会不会超越北宋五子?”

    杨荣忽然鬼使神差地想到了一个问题,旋即脱口而出。

    杨士奇在身后看着他俩整理会议记录,听到这个问题,也是一愣。

    姜星火的学术表现,在太学之会前,已经解决了理学大厦的最后几块空白的一部分,仅此而论,保守点说,也足以在当世坐五望三这是他们不知道心学新论同样是姜星火提出的前提下。

    如果再加上对心学的突出贡献,那么坐三望一是没什么问题的,甚至随着上一代大儒的凋零,稳居第一也不是不可能,毕竟姜星火还这么年轻。

    但就“以矛盾解太极”这些学术贡献来说,虽然很重要,但还不足以追平北宋五子和朱熹、陆九渊、叶适、陈亮这些能够单独开宗立派的“诸子”级别的存在。

    或者说,没资格称“子”。

    因为无论是北宋五子,还是理学朱熹、心学陆九渊、实学的叶适和陈亮,都是有自己完整的一套理论体系的,这套体系,包括了本体论和心性论在内,涉及方方面面,能够逻辑自洽。

    姜星火之前没有,但现在显然有了。

    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有自己的门徒,再加上位高权重,数十年下来,姜星火的学问,也就是包含科学和实学在内的“新学”,很可能会代替理学,成为大明新的官方学问。

    到了那时候,姜星火在学术界的历史地位,显然就能够追平北宋五子了。

    但想要超越,却很困难。

    因为“诸子”这个级别再往上,那就是“圣人”了。

    屠龙之术,当然可成圣人。

    姚广孝认同姜星火的理念,所以认为他是圣人。

    但这套屠龙之术,在眼下却难以广泛流传。

    所以,杨荣的意思是,姜星火有生之年,能不能单凭创建出一个完整理论体系的学术造诣,超越北宋五子,逼近封圣的地步。

    儒家现在孔庙里有六位圣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及其弟子颜子、曾子,嫡孙子思,孟子,荀子,荀子是这两年才抬进去的。

    儒家六圣里面,真正有实力称圣的,那就是孔子、孟子、荀子。

    剩下的颜子、曾子、子思这三位当然也很强,并且对儒家各有突出贡献,但距离硬实力称圣,显然还差了点意思。

    那么,姜星火能迫近荀子的位置吗?

    目前看来,显然还是差点意思的,先追平北宋五子再说吧。

    但杨荣问出这个问题,就已经代表了某种强烈认同,或者说恐惧。

    这一点,三杨也旋即认识到了。

    “胡说什么?”

    杨士奇的神情难掩焦躁,他嘟囔了两句,又左右踱步着。

    杨荣和杨溥也意识到了他的焦虑,于是都闭上了嘴,继续认真整理会议记录。

    孔庙里,姜星火和孔希路也简单交流完了。

    “接下来的事情,就拜托孔公了。”

    孔希路看着荀子的雕像,心情也是有些复杂。

    这一步踏出,当然就没有回头路可走了。

    可孔希路也很清楚,南孔谦让衍圣公的威望,是在逐年衰退的,这种衰退在外人看来微乎其微,可终究是客观存在的。

    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倒是没什么,有自己的庇护,南孔的地位依旧稳如泰山。

    但靠山山会倒,自己总有死的那一天。

    如果家学不振,又没有多少族人子嗣入仕,那么南孔恐怕很快就会开始逐步衰退。

    从名满天下的望族,逐渐变成对江南、浙江、江西有影响力的名门,继而衰退成仅在衢州有些势力的本地豪族。

    这种漫长的衰退,或许能持续上百年,对于他后面的几代人来说,依旧是家大业大。

    或者对于一般的家族,这就足够了。

    毕竟,富不过三代。

    但孔家是一般的家族吗?这可是延续了数千年的孔家!

    对于孔家来说,与国同休,都是工作没做到位。

    谁与国同休啊?国没了,我们孔家还得在。

    而衍圣公的名头,南孔已经让出去了,也不可能再去山东曲阜要回来

    因此,孔希路作为南孔的家主,迫切地希望,自己能给家族后代,留下一笔丰厚的遗产。

    对于孔家这种家族来说,钱帛、土地、人口,都是没有意义的;书籍、知识、人脉,有意义但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东西,就是名望和学术传承。

    名望,孔家不缺。

    孔家缺的,就是一份完整的、独立的学术传承。

    就像是杨敬诚代表的杨氏一样,在关中历经金、元、明三代不倒,如今家族已经靠着关学的学术传承,靠着对关学的权威解释,传承了足足近两百年!

    而这份学术传承,这份足以开宗立派的东西,只有姜星火能给他,别人给不了,也不可能给。

    孔希路可以肯定,这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能像姜星火一样,干出来把完整的学术传承拱手送人这种事。

    当孔希路得知张宇初的心学新论,是姜星火所授予的时候,他整个人都是呆滞的。

    伱当这是去菜市场批发大白菜呢?

    学术传承,是多么宝贵的东西,能保一个家族绵延数百年不衰。

    而这,在姜星火这里,则成了可以量产的东西。

    只要你对我有用,愿意与我合作,那么就可以送你。

    正因如此,龙虎山一脉所代表的道门,才会如此对姜星火死心塌地。

    孔希路现在已经明白了张宇初的选择。

    并且,孔希路很珍惜这个能接受选择的机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