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三章 南北

    第五百二十三章 南北 (第2/3页)

    但这话朱棣不好说,今日姜星火提出来,朱棣自然是喜上眉梢。

    不过朱棣还是矜持的,知道这种事情关系比较大,一时半会儿定不下来,所以轻咳了一声,只说道:“国师的主意不错,不过科举取士毕竟是大事,是否试行南北分开取士,还需细细商量。”

    大臣们都松了一口气。

    他们早就习惯了每次姜星火充满了革新精神的建议了,不过这次皇帝没有马上采纳,就说明了这事虽然很重要,但是.不急。

    不过这次倒也不算废话谏言——至少姜星火接下来的回答,听起来比较像那么回事。

    “也可行南北中三榜,北榜即辽东、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中榜即四川、广西、云南、贵州。”

    分榜取士这个办法,是姜星火前世宣宗朝对于科举制度的解决办法,后来推行了很多年,实际效果很不错,因此听起来就挺合理的。

    这样做,可以使得科举制作为中枢朝廷用来控制、调节地方利益均衡的政治手段,增强大明帝国的向心力,维持内部各行政区域之间的相对公平。

    朱棣点了点头,但并未马上表态,而是细细地看起了甲榜。

    “第六名王训、第七名王直都是江西人。”

    “前五名待选的,也都是江西人。”

    朱棣微微蹙眉,但并没有马上发作,因为建文二年那一届科举,一甲三名是江西人,二甲头名和第二名也是江西人,虽然让其他地方的举子眼红,但江西人能考是事实。

    既然是姚广孝选出来的,那肯定是有真才实学的,说明这五个江西人就是这一届才学最佳的。

    而事实上就是这一届科举的结果,跟姜星火前世的结果并没有任何区别,不管谁当主考官,只要按程序进行公平选择,那么最后脱颖而出的就是这几个人。

    没办法,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种级别的学霸,肯定不会因为姜星火选择重点考《春秋》和《荀子》就发挥失常,人家都是早有准备的。

    “曾棨、周述、周孟简、杨相、宋子环。”

    姚广孝道:“这里面还有个说法,曾棨是周述、周孟简两人的老师,而周述、周孟简则是族亲兄弟。”

    “咳咳。”

    宋礼也补充道:“杨相是杨士奇的从侄(族兄弟的儿子),比杨士奇小十三岁,今年二十五岁。”

    朱棣嗯了一声,只道:“国家取才倒也不避讳这些,想来既然把杨相推荐上来,那看的就不是杨士奇的面子,而是此人确实有真材实料,朕是信你们的,不用解释这些,只是宋子环却是个有趣的人,此人颇有诗才,可惜朕不想用诗才取人。”

    朱棣转向姚广孝:“荣国公觉得该选哪个做会元(会试第一名)?”

    “回禀陛下,臣认为,杨相,当为会元。”姚广孝躬身道。

    朱棣微微皱眉,姚广孝这个建议不符合他的初衷,但朱棣转念一想,这个结果已经不错了,反正会试的排名,跟殿试还不是一回事,所以朱棣略一沉吟,淡然道:“既然荣国公作为主考官坚持,那便如此办吧,剩下的按考官的建议来排序即可。”

    朱棣说着顿了顿,又叮嘱道:“不过此事切记保密,不要泄露出去。”

    “臣遵旨!”几人拱手道。

    朱棣又将视线投向姜星火:“国师,依伱看来,此次殿试的第一名该是谁?”

    会试的排名,还是主要按照主考官的意志来排序的,但殿试,基本上就是以皇帝的意志为主了,皇帝相中哪个人,就让哪个人来当状元,并不是一句玩笑话。

    殿试的时候,皇帝确实会倾向于长得帅的。

    “全由陛下圣裁吧。”

    姜星火翻了前五名的卷子,策论写的都不错,对于现在大明开展的变法改革,都有自己的一套观点,不见得是什么治世能臣,但最起码见解都在线,所以选谁其实都一样。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殿试是皇帝的权力,不管最终怎么选,让皇帝自己玩,下面的人就不会出事。

    朱棣也是捋须微笑,显得颇为满意。

    待众人离开后,朱棣把金幼孜单独喊了过来,问道:“你觉得荣国公的排名如何?”

    金幼孜想了一番后,道:“启奏陛下,臣觉得,杨相为会元或许可以,但为状元却未必适合。”

    朱棣挑眉道:“喔,此话怎讲?”

    “陛下应该注意到,杨相与主考官杨士奇,是有亲戚关系的,虽然举贤不避亲,但点杨相当状元,难免群情纷纷。”

    金幼孜说到这儿,停顿片刻后才继续道:“若是将杨相放到二甲,争议就会少很多。”

    朱棣点了点头,金幼孜说得确实有道理。

    他皱了皱眉头,喃喃道:“若是如此,这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又该如何评判呢?”

    “第一名.”

    金幼孜思忖片刻后,道:“该给曾棨的,曾棨是周述、周孟简的老师,国朝没有越过老师给弟子第一名的道理,同样也没有让弟弟排在哥哥头上的道理。”

    “那就是说,周述该排在周孟简前面。”

    朱棣若有所思,这样排,确实很符合传统的道德观念。

    尊师道,重孝悌。

    但自从看了太学之会的会议记录以后,内心的某个野兽,就在朱棣的心中觉醒了。

    没几天,会试的结果出来以后,殿试的结果也出来了。

    众进士齐聚皇宫。

    殿试结束后,很快,一份圣旨便拟好了。

    胡广捧着圣旨走到了殿外,朗声念了出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辞足以达意,学足以明理,兄弟齐名,古今罕比,擢尔第一,勉其未至。罔俾二苏,专美于世,钦哉.”

    永乐二年甲申科一甲状元,周孟简;榜眼,周述;探花,宋子环。

    二甲第一名,曾棨;第二名,杨相。

    显然,朱棣这份谁都没猜对的名单,主打的就是一个叛逆。

    圣旨宣布完毕,众人纷纷起立致贺。

    看着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们,在旁边的姜星火也是默默唏嘘。

    可惜,自己就没有东华门外状元唱名的人生经历。

    宴会上,看着前来敬酒,岁数不大的状元郎周孟简,姜星火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好好努力,未来是你们的。”

    周孟简和周述兄弟,看着年纪比自己还小的国师大人,都不约而同地愣了。

    看着已经是一品文臣(特进荣禄大夫)的姜星火,有那么一瞬间,他们忽然觉得,名列一甲,好像也没光鲜。

    此时的沉默,震耳欲聋。

    不过不管怎么说,甲申科的这一届进士,一共四百多号人,这里面的大多数,都是要投入变法派麾下的,或许眼下这帮人还都是宦场后辈,起不到什么大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积累和他们自身的成长,终有一日,会变成一股可靠的力量。

    宴会之后,便是各种拜码头,拉关系,姚广孝和宋礼府邸的门槛都要被踏破了,这个自不必多说。

    姜星火虽然没有自己去当主考官,但甲申科科举,最终起到的效果,却是相差不大的。

    “这些新科进士,除去进翰林院的,其他该用都得用,不管地域,不管出身,旧的士绅地主阶层,也不是铁板一块,在利益面前,同样可以转化成新的阶层。”

    “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变法中取得足够的影响力,并将这股影响力散播出去,吸引到天下各府各县的人才。”

    “只有这些人才源源不断地加入我们,变法才能真正形成气候,而掌握科举代表着,从今往后,有志于仕途的读书人,就会研究变法。”

    “甚至,在未来某一日,这些人会成为变法的中流砥柱。”

    看着这些即将出任基层官员的进士名单,姜星火喃喃低语。

    他的目光越来越亮,整个人也变得有些激动。

    就像是培养了很久的一亩地,不断地浇水施肥,在今天,终于结出了第一颗果子。

    他仿佛已经看见,在未来某一天,一群志向远大的人汇聚一堂,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拼搏,那画面,必然无比绚丽壮阔。

    这让他忍不住热血沸腾起来。

    这个目标太遥远,而且也太艰巨,但却值得姜星火努力。

    ——————

    时间悄然逝去。

    转瞬之间,三个月的时间过去,时间来到了永乐二年的四月。

    随着变法的展开,整个南方也变得越来越繁荣。

    往来于日本、朝鲜的商船,在宁波市舶司络绎不绝,而泉州市舶司和广州市舶司,则有安南、占城、吕宋等国的商船往来其中,收上来的关税,呈现出逐月递增的状态,并且还是爆发式递增的那种。

    保险业和期货业,这两个新兴行业,也都逐渐发展了起来。

    同时,来自新港的汉人商船,也证实了陈祖义团伙被剿灭,现在南洋贸易航线安全性大大提高的消息。

    郑和的舰队,这时候估计已经驶出了满剌加海峡,离开了锡兰,正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