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 震动

    第五百四十二章 震动 (第2/3页)

发着淡淡的清香,让人闻之陶醉。

    “这里真是好地方啊!”

    看到这里,陈瑛感叹一声,目光中满是欣羡。

    “陈宪台若喜欢,我送你一座。”

    张信笑道。

    “不必了,没这命。”

    “好吧,那就随你的意吧。”

    张信微微摇头,其实一开始他也觉得自己一个武将,也不是贪图享受之辈,应当沙场立功,他也知道钱财乃身外之物,可这些东西,明白归明白,一旦安逸的生活过上了,钱帛田宅不断地置办,真就停不下来了。

    陈瑛看着院子里的桂树,眼珠一转,问道:“这桂树,是隆平侯弄的吗?”

    “对。”

    陈瑛赞赏一句:“桂花是个好东西,尤其是在秋天的时候,更是好得不得了,可惜现在不开,否则的话,咱们倒是可以一边吃酒一边赏花。”

    张信笑了笑,没有回答,只是问道:“陈宪台不愧是被诸公称为口蜜腹剑,此时说着吃酒,怕是心里想着如何拿本侯去踮脚升官吧?”

    陈瑛的笑容渐渐冷了下来。

    张信扶着刀,斜睨着陈瑛:“可惜,就凭你们,还弄不倒本侯。”

    说罢,从怀中掏出一物来。

    “陈宪台,伱可识得此物?”

    陈瑛瞥了一眼:“丹书铁券,如何不识得?”

    洪武开国,朱元璋用大明律规定了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而明代的丹书铁券分为七等,其中公爵分为一等,侯爵分为二等,伯爵分为三等,各等铁券大小不一,最大的公爵一等铁券高一尺,宽一尺六寸五分,其他各等铁券大体是每等在高和宽两方面都递减五分,最小的伯爵二等铁券高七寸,宽一尺二寸五分。

    所有的铁券都是一式两件,一件授予获赐者,另一件藏于内廷,在需要查验时,只要将它们放在一起,便可真伪立辨。

    洪武三年的时候,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三十四人都被赐予丹书铁券,而永乐元年,朱棣也大封靖难功臣,同样发下去了二十六人份的丹书铁券。

    与前代相比,明代丹书铁券的券文已有明显变化,一是谋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二是免死只限本人,子孙不免死。

    张信嚣张就嚣张在这里。

    “本侯有丹书铁券,既未谋逆,不过是置办些产业,你能奈我何?”

    就在此时,院外一道不屑的男中音传来。

    “这玩意我家里有好几块留着吃灰呢,若是隆平侯以为光靠一块丹书铁券就能横行天下,那洪武朝那么多公侯,岂不是死的太冤枉了。”

    张信抬眼一看,却是李景隆摇着折扇大摇大摆的走了进来,而在他身后,黑压压的甲士已经彻底包围了院落。

    李景隆带的兵马,自然就是陈瑛和纪纲的备用计划了。

    作为此次江南清田的典型,张信是一定要被吊起来当靶子打的,所以抓捕张信归案,也一定要万无一失才行。

    为此姜星火特意让最能镇得住场子的李景隆亲自前往。

    张信面色阴沉:“曹国公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曹国公要跟陛下作对不成?”

    李景隆嗤笑一声早有准备,袖子抖了抖,从中滑出一道圣旨。

    “隆平侯张信接旨。”

    张信心头咯噔一声,却没有半点犹豫,跪了下来。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隆平侯张信,不知礼节,恃宠而骄,肆意妄为,荼毒黎庶,今去漕运总督之位,押解入诏狱待审。钦此。”

    张信膝行上前几步,双手呈接圣旨。

    这道旨意,就算张信想推脱,也是没有余地的。

    “隆平侯,你可还有异议?”

    李景隆笑眯眯地看着张信,这句话是他代表皇帝问的。

    张信摇头:“臣无异议。”

    李景隆笑道:“那就请隆平侯即刻启程吧!”

    他随即转身吩咐道:“来人!”

    院门外的锦衣卫应诺了一声,自有马车备好。

    “这是为隆平侯准备的,你们将隆平侯送去南京即可。”

    李景隆看着张信:“隆平侯,我劝你还是不要抵赖的好,你的罪名现在罪不至死,可要是冥顽不灵,那真就说不准了。”

    这时候几个锦衣卫想要上前按住张信,张信却一手攥着圣旨,一手拔出刀来。

    “你们谁敢?”

    张信眼睛眯缝了起来,杀气涌动,他最讨厌的就是别人威胁他。

    后面的锦衣卫上前几步,手中的手弩和手铳指向张信。

    纪纲叹了口气:“隆平侯,你这是逼我动手啊!”

    “哼!”

    陈瑛也冷笑道:“隆平侯你想要造反吗?”

    “哎,别动刀动枪的。”

    李景隆这时候反而笑道:“来,本国公亲自送隆平侯上路。”

    说罢,走上前去按住张信的手,又附耳说了什么。

    “我娘真是这么说的?”

    “老夫人亲口交代,不信回南京一问便知。”

    张信一声长叹,这才“哐当”一声弃了刀。

    虽然张信这人脑子不多,性格是标准的小人得势后的飞扬跋扈,可他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听妈妈的话。

    ——————

    隆平侯张信被解除了漕运总督的职位,押解进南京诏狱受审,这个消息一传出来,很快就掀起了轩然大波。

    而姜星火也不再忍耐,去年两淮盐使司盐税贪墨案没做到的事情,这次一并就做了。

    不仅漕运系统被大整顿,而且左右参政、左右参议全部去职,原布政使平调到湖广当布政使,从内阁出来的黄淮则转了一圈调回南京,姜星火则把自己考察过后信任的优秀官员,安插了几个到黄淮布政使司的中高层。

    最关键的是,正在路上的朱棣,批准了姜星火的举荐,跟姜星火有过合作的平江伯陈瑄,被从北面调了回来,担任新的漕运总督。

    这样姜星火对地方的影响力,就从江浙扩大到了黄淮中原。

    除了这些庙堂上的事情以外,隆平侯张信的倒台,同样意味着清田工作在高层上,再也没有了任何公开的阻力。

    勋贵们该退的田都退了,而文官们即便有些人在老家的田产利益受到了影响,眼见着备受恩宠的张信都倒台了,原本叫的欢的,这时候也是一声不敢吭。

    张信这种侯爵加漕运总督,不仅是宠臣勋贵,还是地方实力派,因为阻挠清田,都被姜星火毫不留情地除掉了,还有谁敢当出头鸟?或者说,还有谁觉得自己比张信还有实力,还更得圣眷?

    张信的倒台,给予了所有反对清田的人充分的震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