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九章 临行

    第五百五十九章 临行 (第2/3页)

太常寺卿袁珙、鸿胪寺卿解缙,再加上总裁变法事务衙门四个司的主官也不是等闲之辈,可以说粗略看来,已有小半壁江山。

    不过若是连同副手等一起算上,就没那么够看了,还是朱高炽的势力更胜半筹。

    而如果再将范围扩大到整个南京的中下层官员,则还是以保守派为主,这是因为仕途攀升不易,过去三十多年积累下来,这些人早就根深蒂固了,他们虽然升不上去但你也很难把他们罢黜出官僚队伍,只能等待时间的推移,把他们自动淘汰。

    幸好,时间在姜星火这边。

    变法的基础正在不断地变得扎实,而在大明的思想界,士林之中的风向已经悄然改变,两年的时间过去了,理学已经失去了彻底统治思想界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以如同细胞分裂一般速度传播的心学,而以金华学派为首的浙东诸学派也被姜星火所整合,举起了事功主义的实学大旗。

    虽然没有百家争鸣,但起码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在思想界实现了。

    在学政系统中,从朝廷到各布政使司再到各府、县,出题均开始注重以实际为主的策论内容,同时四书五经的内容也变了,荀子的思想越加越多不说,随着一版又一版的《大明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出版,学生们也开始不再完全被程朱理学所蒙蔽双眼,而是向过去的历史投射了更多的目光。

    朝廷不惜花费巨资启动的“重注六经”工程,在孔希路、高逊志、曹端等人的努力下,儒家的先秦原儒理论以及后续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的脉络演变,变得清晰了起来。

    同时,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发展,物理学、化学、天文学这些近代科学的基础学科,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受到国子监中生员的追捧,其中的科学精神与实验原理,也给古老的学府带去了新的改变。

    总之,虽然思想界学术界对于姜星火体系完整的新学(实学+科学)还有一些争议,以及一些始终摘不掉有色眼镜的偏见,但从整体上来说,新学确实在不断地发展,并且有着愈来愈壮大之势。

    ——人们总会站在真理这边的。

    也正因如此,无论是大明行政学校还是国子监亦或是科举,年轻人的思想转变,都是有利于变法的,所以姜星火丝毫不急。

    他只需要等就行了。

    再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老登们都致仕了,整个朝堂都是受他思想熏陶而入仕为官的人,到时候变法派自然就成了主流,他的话反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祖宗之法”,有什么可着急呢?

    不过,他还需要培养好于谦。

    于谦性格中的执拗和某些偏激,是深刻在基因里的,并非后天教育环境所能彻底改变,姜星火能保证在他这里于谦受到的教育以及培养出的能力,一定比他在老家的环境里更强,但太早让小孩子看到一些超出他年龄理解能力的事情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揠苗助长不一定会得到想要的结果,所以姜星火始终控制着于谦所接触到的东西。

    “这孩子太聪明,也太执拗。”解缙看了看于谦,低声说道。

    “我让他写十遍,他绝不会只写十遍,怕是要把《黄州寒食帖》吃透才肯罢休。”

    “他不会明白你的深意的。”

    “他很像苏轼,我把他扔到煤矿里,他都会这般乐天肯干,你信不信?”

    “信。”

    “所以,希望他能从被贬到黄州的苏轼那里学点东西,别那么执拗。”

    “没准人家学了‘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呢?”解缙打趣道。

    “那就没招了。”

    姜星火哈哈笑道。

    身后窗内的于谦正拧着眉头,执着地临摹着字迹,丝毫没察觉窗外的两人在说什么。

    ——————

    姜星火接下来的几天,又把现在变法的各项事务细细交代了一番。

    常规的就是考成法、回收货币、海贸、外交、清田、修路等事项,而较为特殊的,则是对于蒸汽机、机床、燧发铳的研发,以及针对地方的户口累进税、分家公证税和士绅一体纳粮等政策的试点工作。

    事情千头万绪,但好在现在各部门都能做到各司其职,即便姜星火暂时不在南京,也能正常运转。

    除此以外,便是见了景清的两个女儿一面,又实地考察了一下现在南京周边工矿中工人的收入水平和劳动环境。

    北上的日子渐渐临近,在离别的前夜,姜星火和姚广孝再次相聚在书房。

    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两人的身上,空气中弥漫着离别的愁绪。

    “人生本就是聚少离多,不必伤怀。”

    姚广孝从袈裟里掏出了两双鞋垫,递给姜星火,他最近刚去了趟宁波,顺路回了苏州府常州县老家。

    姜星火接过鞋垫:“你那位老姐姐还好吗?”

    “还好,就是跟我说最近牙疼吃不下东西,可她牙都掉光了。”

    “那就是牙床疼,先用冰块镇痛,然后多用青盐兑水漱口,再派人带点大蒜素过去或许能消炎去肿。”

    姚广孝点了点头,光头在月光下铮铮发亮。

    他又问道:“孔希路培育青霉素怎么样了?”

    “已经毒死诏狱里三个死囚了,走得都很安详。”

    “.”

    “看来不太好弄。”

    “是不太好弄,科学很少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两人的聊天一如既往地漫无目的,老友一边喝茶一边闲聊,想到哪说到哪。

    “朱允炆都死了这么久了,暴昭的余党还没抓到?”姜星火忽然问道。

    “纪纲养寇自重。”

    姚广孝意味不明地笑了下:“不然他怎么完成考成法的指标?”

    是了,今年抓两个,明年抓三个,只要没连根拔起,那就一直有活干。

    现在又不是洪武朝,没那么多连兴大狱的机会,锦衣卫这些鹰犬平日里闲的冒鼻涕泡,唯一称得上有点价值的任务都没了,让他们怎么混?

    毕竟,锦衣卫也是发年终赏赐包的。

    显然,考成法虽然很好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面的人也琢磨出bug来了。

    当然了如果放到别的部门,这种好几年没干完同一件事,肯定是要被扣指标的,可锦衣卫这种就比较特殊,所以皇帝都看破不说破,任由他们混一混。

    “还是得给他们找点活干。”姜星火想了想说道。

    “比如?”

    “去辽东猎女真人的头,去朝鲜拉拢朝鲜权贵,去日本诸大名那里刺探情报.多的是的活呢,总在国内待着干嘛。”

    “那你就请调呗,一纸奏折的事情。”姚广孝又饮了一杯茶,人老了本来就觉少,这是越喝越精神。

    姜星火答道:“嗯,到时候让曹松跟我一起去北京,让他带批人,日本的事情要早点上心了,光靠前期的那些探子和白莲教的人,很难完成预定的侦查任务帖木儿汗国为了远征大明是怎么做侦查的,你看到吗?”

    “看到了,真是下功夫了。”

    姚广孝也有些感叹,他看过缴获的帖木儿汗国画的地图,帖木儿汗国用了十多年的时间,派出无数支商团和使团,愣是把大明西北的地形研究的比大明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