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章 上洛

    第五百六十七章 上洛 (第2/3页)

盟,无异于与虎谋皮,稍有不慎,就可能被其吞并,这一点,今川大人不会否认吧?”

    今川了俊微微一笑:“明军所需,并非是西海道的土地,我只能说这一点,至于其他的,这就看你们大内氏与大明如何谈判了但无论怎样,大明的决策者也并非是无理之人,他们懂得分寸,只要你们大内氏能够坚守自己的底线,相信明军也不会做出过分之举。”

    大内盛见听后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思考着今川了俊的话语,他的眼神逐渐变得坚定起来,仿佛已经做出了某种决定。

    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好!既然今川大人如此有诚意亲自前来,那么我也愿意为了大内氏的未来考虑与明军结盟之事。”

    随着这番话语的落下,阁楼内的气氛顿时为之一松,家臣们纷纷露出了欣喜的神色,仿佛看到了大内氏崛起的希望。

    “应永之乱”后,大内氏比起巅峰时期,已经衰落太多了。

    而今川了俊也松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的游说终于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接下来,就是双方进一步的讨价还价和利益分配了只要双方都有诚意,结盟就一定能够达成。

    大内盛见沉默了片刻,然后开口问道:“那么,明军需要我们做什么?”

    “开放登陆场,先清扫西海道的幕府势力,随后联兵向东。”

    今川了俊微微一笑,说道:“明军其实需要的只是一个友好的大内氏,他们希望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一个稳定的盟友,一个可以共同对抗幕府势力的伙伴至于土地,明军并不需要。”

    大内盛见听后陷入了沉思,他知道与明军结盟无疑会增强大内氏的势力,但这也意味着与幕府彻底决裂.这是一个艰难的抉择,需要权衡利弊和考虑日本国内诸多方面的影响。

    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大内盛见最终做出了决定。

    他抬起头,看着今川了俊说道:“我们需要得到相应的保证和利益,我需要跟明军高层直接谈。”

    今川了俊听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知道,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大半。

    他再次深深一礼,然后说道:“放心,明军一定会信守承诺。”

    ——————

    大内氏开放了自家港口作为明军的登陆场,这一消息如同风暴般迅速席卷了九州岛。

    一时间,原本平静的九州岛内各大势力纷纷被惊动,他们开始密切关注着大内氏的动向,以及明军的进一步行动。

    幕府内部各大势力还没理清楚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持,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更是如坐针毡。

    他深知明军的强大和对日本野心,也清楚大内氏的这一举动无疑是对幕府权威的挑衅,于是,在暂时需要先解决在大和国内的吉野郡的后龟山天皇,所以没有办法集结兵力对抗明军的情况下,他迅速下达命令到西海道,要求各地的守护大名集结兵力,准备对抗明军。

    为此,岛津元久亲自前来拜见大友亲世。

    当年的“九州三人众”,分别是丰后国的大友亲世、筑前国的少贰冬资、大隅国的岛津氏久,而岛津氏久是岛津元久的父亲,所以论起辈分,大友亲世是岛津元久的世叔。

    推开厚实的红漆木门,岛津元久迎面便见一名武士站在客厅里,他躬身道:“请随我来。”

    他跟着这名武士,进了后边的书房,一股墨香味扑鼻而来,书桌后面坐着一个老者,他的须发洁白,神态温润,看起来十分慈祥,显然是个德高望重的老人。

    这位老人正是大友亲世。

    大友亲世因为他在南北朝统一战争中的功绩,除丰后国守护大名之职外,还担任检非违使(日本古代的一种中枢高级官职,职权与华夏的御史大夫、廷尉类似)和西海道惣追捕使(拥有维持整个西海道治安和调集兵马的权力),在官职上远高于岛津元久。

    岛津元久行礼道:“见过检非违使大人。”

    大友亲世摆了摆手,轻松地笑了笑,指了指示意他坐下。

    岛津元久跪坐下后也不绕圈子,单刀直入道:“幕府的信函,想必检非违使大人已经收到了,幕府让我们先对抗明军,为幕府集结军队争取时间,但我估计……”

    “我知道你的意思。”

    大友亲世微微颔首,叹气道:“若幕府不能及时派出援军,我们两家恐怕危险了,可难道我们能不联手抵御明军吗?若是放任明军在西海道站稳脚跟,恐怕整个日本都会陷入灾难之中。”

    他顿了顿:“不过不管怎么说,我大友家都是要在最前面直面明军的,你们来支援就好,待到支持不住时,便逃亡吧。”

    “这怎么可以?检非违使大人!”

    岛津元久大声道:“岛津家世代血勇,绝无退缩之理!更何况,我守护的是岛津家的祖业,我决不会投降。”

    大友亲世道:“好,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大友家的男儿同样不惜牺牲性命。”

    “只是我年事已高,无法再上阵杀敌了,我会让我的侄子大友亲著代替我指挥大友家的军队协助你。”

    岛津元久顿感压力山大,道:“检非违使大人有何良策?”

    “明军强悍,不可与之野战,不如守城。”

    两人商议好计策后,大友亲世立即开始了紧张的备战工作,他召集家族中的武将和家臣,动员所有的兵力交给大友亲著指挥,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争,大友亲世清楚,这一战不仅关系到家族的生死存亡,更关系到九州岛的未来命运。

    岛津元久打心眼里就觉得岛津氏作为九州岛上的重要势力之一,有责任也有义务站出来对抗入侵的明军,所以他动员了家族中的所有力量,准备与大友氏一起并肩作战。

    随着大友氏和岛津氏的兵力逐渐集结完毕,九州岛上的气氛也变得愈发紧张。

    而在他们集结兵力的同时,大内盛见同样也没有闲着,他深知虽然与明军结盟能够带来利益,但九州岛上的各大势力绝不会善罢甘休,因此他必须做好万全的准备以应对必然到来的战争,同时防备明军假途伐虢吃掉大内氏。

    于是,大内盛见开始调动自己的兵力,加强领地内部的防御这种防御既是防御大友氏和岛津氏,也是防备着明军。

    同时他也派遣心腹前往各地,联络那些对幕府不满的势力,试图组建一个反幕府的联盟,自己挑头当盟主,来扩大大内氏的影响力,再来一次“应永之乱”,这里面就有跟大内氏一直藕断丝连保持联系的镰仓公方。

    就在大内盛见忙于布防,明军进行大批登陆的时候,大友亲世和岛津元久也完成了兵力的集结,他们不断向九州岛内的各个势力发出号召,希望他们能够加入反明军的联盟。

    然而,让大友亲世和岛津元久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的行动并没有马上得到九州岛上所有势力的响应许多势力在得知大内盛见与明军结盟的消息后,都选择了保持中立或者暗中观察,他们很清楚明军的实力强大,这时候加入反明军阵营不是好选择,不如谁打赢了跟着谁。

    这让大友氏和岛津氏有些尴尬,但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前出防御。

    最终,大友氏和岛津氏选择把重兵囤积在了立花山城。

    这座山城位于海拔367米高的立花山上,传说此山是日本神话中创造天地的神仙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所居住,因而成为其栖息的圣山,最初名“二神山”,作为日本的创世神,这两个神仙恰好也是一男一女,而且是人头兽身那种,有点类似中国神话里的伏羲和女娲。

    而“立花山”的名字,则是当年日本名僧最澄从大唐进修佛法后归国,于此山建立佛寺独孤寺,同时最澄将由中国带回的樒树种植于山中一个岩石旁,往后生的又直又茂盛,山上后来开了许多的花儿,因此此山得名为“立花山”。

    立花山所在地方在筑前国,处于九州岛幕府军防线的最北方,由于立花山拥有七座山峰,每一座都有城防设施,因此立花山城是一座不折不扣军事要塞,这座山城是七十多年前由当时大友氏家主大友贞宗建造的,这里可以眺望到博多湾,这里与后来的大阪和堺并列为日本最繁华的贸易港口。

    可以说,两家联军把战场选在这里,是非常有用意的。

    如果明军不攻克这里,那么无法威胁他们的核心领地,而明军如果不管他们直接东进,他们也可以利用博多湾派出水师偷袭明军的海上后勤补给路线,同样起到迟滞明军的效果.若是明军来打他们,立花山城则非常易守难攻。

    这样,大友氏和岛津氏完全可以在保证自己领地的同时,给足利义持一个非常说得过去的交代。

    你让我们主动出击,我们打不过明军啊!

    但是我们囤兵在立花山城,既可以保存有生力量,又能威胁明军后勤补给线,肯定比出去浪战,把兵力都葬送要明智的多,如果我们两家战败了,那明军将东进再无后顾之忧,你说是吧将军大人?

    所以,在他们看来,如此据守完全可以达到让明军进退两难且迟滞明军的目的当然了,这也仅仅是他们一厢情愿罢了。

    问题就在于,明军真的会拿他们束手无策吗?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不过当大内盛见的斥候抵达立花山城时,他们发现,立花山城布满了防御工事和陷阱,大友氏和岛津氏的军队也严阵以待,随时准备迎战。

    看到这一幕,大内氏的斥候不禁感到一阵头皮发麻,他们没有想到大友氏和岛津氏竟然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好如此充分的准备。

    而大内盛见当然不肯浪费自家的兵力去帮明军攻城,于是开始等待明军的行动。

    而明军却短时间内没有动静,他们似乎并不急于扫平九州的幕府势力,而是专注于稳固登陆场进行兵员和物资的囤积。

    直到半数备倭军已经登陆完毕,明军在九州岛彻底站稳脚跟,明军才在副帅曹国公、五星上将李景隆的指挥下大举前进。

    虽然剩下的备倭军还在成国公朱能的指挥下进行登陆,但朱能和李景隆、姜星火等人交换意见后,一致认为这些军队就足够了。

    ——————

    天边,第一缕曙光如细丝般逐渐扩散,将九州岛的天际线染成了淡淡的金黄色。

    李景隆站在临时的指挥台上,他的目光透过望远镜,看着逐渐消散的晨雾,紧紧盯着远处的立花山城。

    城池依山而建,七个山头上每个山头都设有堡垒和瞭望台以及完整的数道城墙防线,大友氏和岛津氏的旗帜在微风中飘扬。

    立花山城能够进攻的山坡都比较狭窄,无法展开太多的兵力,所以明军虽然猛将如云、士卒众多,却不能一拥而上。

    此时,平安和朱高煦已经各自率领部队进入了攻击位置。

    平安擅长使用火器,而作为南军降将的他并未被任命为九边总兵官,这次反而参加了跨海征日,基于他的特点,平安授命指挥火器部队。

    随着李景隆的一声令下,战鼓擂响,明军如同潮水般涌向立花山城,朱高煦率领的先头部队迅速突破了大友氏的外围防线,在炮火的掩护下,向着山头堡垒发起冲锋。

    此时,立花山城的各个山头已经变成了火海,明军的火炮不断轰击着城墙和堡垒,石块和瓦砾在空中飞舞。

    大友氏和岛津氏的士兵们奋力还击,箭矢交织如雨,试图阻止明军的进攻,但明军士兵们毫不畏惧,这些身披铠甲的勇士冒着箭雨,奋勇向前。

    在这场激烈的攻城战斗中,明军特意准备的攻城重炮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些体积远超普通野战火炮的庞然大物由数十匹骡马牵引,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新式橡胶轮的颤抖。

    装填手们需要数人一起行动才能装填炮弹,随后炮手调整角度,然后点燃引线。

    随着“轰隆”一声巨响,炮弹带着长长的尾浪划破天际,直接越过了山城。

    而天空中飞鹰卫的霍飞等人,则不断地根据观测,来给地面的明军炮兵纠正弹道。

    很快,明军的重炮越打越准,每一次炮击都让立花山城的城墙颤抖不已,仿佛随时都会崩塌。

    只打了半天,躲在堡垒里督战的大友亲著和岛津元久二人对视一眼,脸上均露出震撼之色。

    战争,还能这么打?

    天上有十余只热气球在他们打不到的高处,把他们的一举一动看着一览无余,而地上明军的火炮的威力更是让他们根本无法理解。

    明军的野战火炮射速快还能开花,对守城士兵的毁伤效果极为明显,经常是一炮下来,十几个倭兵就被炸死了。

    而明军的重炮虽然射速慢,但威力却大得离谱,打到城墙上带来的效果,就跟地动山摇一样。

    同时,明军的士兵装备非常精良,普遍装备了铁甲,因此日本守军的弓箭射杀效果非常差。

    大友亲著沉默许久后说道:“立刻派人去联络援军……”

    岛津元久急忙道:“我刚才就想派信鸟出去,可它们都被打死了,有的飞到半空中都被明军上面的那个球给射杀了。”

    “那怎么办?”大友亲著问道。

    岛津元久思忖片刻道:“只能尽量拖延明军。”

    大友亲著叹了口气,忽然停住脚步,回头看向西方,喃喃道:“不对劲”

    “嗯?你什么意思?”

    “你听见了吗?”

    岛津元久愣了一下,往那侧眺望,果然隐约听到一阵骇人的响动声。

    二人互视一眼,心情骤然紧绷起来。

    “难道?”

    接着,剧烈的晃动传来,头顶土石乱掉,差点把这两位指挥官给活活砸死。

    很快,他俩就知道发生了什么。

    明军只用了半天时间,就掘地道用烈性炸药爆破掉了一个山头的堡垒群!

    立花山城的西城楼上。

    一名大友氏的守将趴在箭垛旁边往下看,只见城墙外面黑压压的明军已经冲到了三百余步内,阵列分明、并然有序。

    “明军的兵力至少有两千以上。”

    他喃喃念叨着,心里有种难言的恐慌感。

    刚刚打退了第一拨试探性进攻的明军,第二拨明军马上就冲了上来,明军能轮换的士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