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翻越熊耳山

    第四十九章:翻越熊耳山 (第1/3页)

    崇祯十三年十一月初,闯军的大部队抵达了熊耳山一带,南阳与汝州的交界处,多有大山分布,而熊耳山便是横亘其间的大山。

    在整个中原大地上,熊耳山并不算高大,区区不过八百多米的海拔,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闯营才选择翻越这里,若是再高些,只怕闯营也难以逾越了。

    崇祯十三年正值小冰期盛时,才十一月,天空已经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气温也已经骤降到迫近零度,对于衣裳单薄的闯军拉说确实不算是什么好消息,毕竟这种温度是真的会冻死人的。

    但对于行军来说,确实十分利好的,骤降的温度将路上泥泞的道路都凝结了起来,闯军士卒再也不用担心辎重车辆陷入泥泞之中不得脱身,行军速度终于得到了提升,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哪怕寒冷些,似乎也不是不能接受。

    当然士卒们这么想,闯营的高层却不得不引以为重视,天气已经急转直下,若是不快些到汝州攻城略地,只怕很快就会出现大量的减员,冬季往往才是最难熬的时候。

    李炎这边也提前做了几手准备,早在秋季他就注意收集能够保暖的食物,比如生姜,再比如烈酒,李炎甚至严苛的下令禁止了整个备效军饮酒,所有的烈酒都被集中管理了起来,为的就是今日的局面。

    这些自然还是不够的,没有棉衣,照样会冻死人的,何况李炎的备效军训练强度还不是一般的大,一千二百人的兵员,到熊耳山的时候,光是非战斗减员已经达到了近二百人,相当于折损了一个哨的兵力了。

    高一功对此是很不满的,但备效军确实被训练的像模像样的了,士卒行军整肃,扎营一丝不苟,除此之外李炎还指挥他们砍伐树木,制作盾牌与长梯,显然是在提前为汝州攻略战做准备。

    古典时代的战争,速度是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大家都是两条腿行军,若是跑的快些,那便能抢先包抄或者抢占战略要地,所以行军的速度一直是李炎所最重视的点。

    为了提升备效军的行军速度,他从两个方向进行入手,其一便是大幅提升了备效军的伙食标准,将军官的伙食跟士卒拉平,未尝没有这个想法,凡是每日饮食,都是由李炎亲自拍板分配,采取的是绝对的均分,若不是受罚不能吃饭,一般吃的都是一样的。

    谈不上多好,不过两三周能吃上一口肉还是没有问题的,加上李炎有意做一些肉食的储存,腌制了一批肉食,存在备效军,为了解决吃的问题算是绞尽脑汁了。

    其二则是严酷的训练,李炎为了训练备效军的行军速度,下令制作了许多捆着石头、兜着泥土的绑腿,行军时不间断的士卒们穿上行军,重量必然让士卒们起初难以承受,但只要时间长了,再取下来,那便如同健步如飞一般。

    除掉这种负重之外,李炎还借来了些马匹,将士卒的手捆束在马尾之上,然后令人骑着战马小跑,而后面的士卒被拖拽不得不用命奔跑,以这种方式来训练士卒的奔跑能力。

    当然这种不太人道的训练无疑造成的数量巨大的减员,很多士兵累死或者跑死,可为了练兵李炎是丝毫顾忌不得的,要想练出一支强军,在乱世安身立命,便不能有那么多的同情与怜悯。

    ......

    闯军没有停顿,当日便入了熊耳山,李自成还特地招来了李炎跟高一功询问备效军训练的情况,他的眼睛一直关注着这支军队,但详细的细节,心得还是想听听李炎、高一功怎么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