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技术大突破(加权双倍期求月票啊~~)

    第二百三十六章 技术大突破(加权双倍期求月票啊~~) (第1/3页)

    在速射炮之上的,则是威力、射速以及‘便携性’互相妥协的‘多功能轻型半自动部署炮’;

    该型号采用了半潜式反应仓炮塔布局,前端为一个55倍径203mm附魔主炮管,可根据需求用20灯分完成在线膛重炮与滑膛穿甲炮间的变幻;

    而且,每次炮管发生形态变幻都就相当于对其进行了一次‘重铸’,以养分汲取为代价使炮管寿命变的几乎没有尽头。

    该型号的反应仓直径有2.7米,其下部大半被包裹在一个长17米、宽7米,高6米的车身内,只留下尾端进气口、以及上方三分之一仓体于车身之外;

    其中,前者完全裸露,后者则被梯形复合装甲穹顶所防护。

    此外,车身内部复合了驾驶位、储弹与半自动供弹、声波反射等等图腾操控系统,车身两侧为可收拢式八足节肢自走底盘。

    节肢关节有炮击时的液压稳定能力,各连接部位都通过图腾进行了附魔,有着比材料强度本身更强大的坚韧属性。

    而八足尾端还设有根系收拢仓,其内部根系顶端配有能够释放腐蚀液体的钻地结构,于部署时可以在十灯分内,将32根根系钻入地底深处、从而快速获得养分。

    与此同时,常规冠顶被取消,所有叶片转而平铺在整个车身上,且具备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

    即便这种‘大炮’因为反应仓压缩效率问题,只能以半发/灯分的速度进行攻击,且为了维持养分补充而必须在落地部署状态下进行;

    但这依然是涅斯塔最为满意的产品.....

    炮管全长11.17m,连入车身内部的1.7米区域可在装弹时开启,并在装弹完成后自我无缝闭合;

    攻击力自不必多提,在装备线膛炮管时,可以将1.7吨的全金属重炮以600m/s的初速,投射至17公里之外;

    当炮管变形为滑膛结构时,可使带翼褪壳穿甲弹以1100m/s的出膛速度、靠其内部的黑棱金刺心弹芯,在2000米内击穿300mm厚钢木装甲;

    而当滑膛状态改用黑棱金次口径穿甲弹(外部包裹轻质脆金属)时,则可以在3000米内穿透200mm钢木装甲。

    无论哪一种攻击方式,至少涅斯塔自己是扛不住的,一发就能要了他老命。

    而在防御方面,车身在经过了第一次试射时的彻底散架后,曾今尝试过无限制加码其材料强度;

    但及至成功抗下自身炮击副作用时,整台炮车失去行动力成为了一座固定炮台。

    这显然并不符合它的战场定位,所以更低一级别的主炮还一度成为了如今203炮的替代品。

    在这种窘境下挽救了这个项目的,是涅斯塔所提出的‘立体附魔强化’计划;

    他将反应仓建设时所用到的那种多层附魔方案,移植到了炮身各个关键部位之上,用有限的空间堆积出了更高的材料强度。

    而在这种方案的尝试获得了成功后,巫医们又举一反三的、将之应用在了‘装甲防护’方面;

    他们用同样的多层次立体附魔手法,使炮身与顶部反应仓穹顶用仅仅150mm的钢木装甲厚度,就得到了500mm的效果。

    同样的,包括八足关节在内的所有薄弱点,也都通过这种方法进行了加强,并成功扛住了自身主炮轰击时所产生的诸多负面效果。

    这种新发明的多层立体装甲结构,不止为该型号大炮带来了仅逊色于母树囚牢级别的自我防护效率,还成功将其整体重量压缩至55吨、得到了更多的内部容积;

    并且,还因此连带着在续航等方面,都取得了比原计划还要更加优秀的能力。

    其实,若非巫医们实在太过贪图于多功能以及续航等能力,以至于为其赋予了太多冗余的图腾插件,该大炮在体型与重量方面应当是可以被进一步压缩的;

    尤其是体型,至少能够减小三分之一左右....

    而在运输层面,前期可以通过轨道、快速转运至战场大区附近,于中期改由驼鹿牵引、将之运送到战场附近;

    在后期,则可以用八足关节底盘进行战场部署与转移,在根系不连接地面进入部署状态前,可凭借车身内储备的高能液体,用25km/灯时的速度维持5灯时左右的自走状态。

    此外自动化方面,也在巫医们的努力下成效显着;

    无论是炮弹装填、声波收发、射界调整,乃至于转移部署、启动身周附魔装甲,这些都被进行了图腾化处理;

    因而,整个炮车只需要4名战士去兼职各项任务,就可以达成全功率使用。

    当然除了射速之外的其它缺点也存在,比如‘养分’....

    用以维持其‘自走’能力的高能液体,需用13%的地窟狼高能细胞液、与25%水、以及62%复合营养剂共同调配才能生成。

    这其中,地窟狼细胞液是产能超低的根基型资源,可以说珍稀到了无价的程度,每一点消耗都会另巨魔心痛。

    而复合营养剂,则是由诸多元素调和而成的后天化合物,其原料虽然不值钱,但制造工艺却相当复杂。

    此外,运输便捷性、自走速度等方面,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弊端。

    可瑕不掩瑜,这的确是一件强大的武器。

    此外,在多功能自走炮之上,是追求超远攻击距离与大威力投射的、在后座力限制下达到现阶段极限之‘全威力炮’。

    其采用70倍径420mm线膛炮管,炮管全长29.4m、外加反应舱直径9m,连带着巨型轨道炮身全重达220吨,射速慢至1发/20灯分。

    该炮能够将重达7吨的超重弹,用600m/s的初速度发射至20公里之外;或是将3吨重的复合弹,用900m/s的初速度发射至30公里之外;亦或者将1吨中的轻质复合弹,用1100m/s的初速度发射至55公里之外。

    其对能够高速移动的超强单兵效果或许有限,但对于固定目标的破坏力却不容小觑。

    内部同样集成了半自动装填、声波定位等等图腾系统,但由于重量与体型、以及能耗等原因,导致它完全失去了脱离轨道后的部署能力。

    ~~~~~~

    在针对高等蝾螈的捕捉计划中,其余武器都只是陪衬而已,至关重要的是全威力炮与多功能炮两种类型。

    因此,巫医们在将它们研发定型后,又集中制造了5门全威力炮、15门多功能自走炮。

    但此时又发现了新问题....

    第一,制造效率太慢;

    第二,光有炮还不够,相应的炮弹还得准备.....

    制造效率方面,由于这两种大炮已经不再像以前的术法植物那般,仅需要对外观与材料方面进行掌控,其制造过程中还包括了大量的附魔需求,靠现有的巫医数量根本无法去满足需求;

    炮弹方面的所面临的问题则还有些不同,除了制造效率之外,它还有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