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 太仓卫所

    第三百七十二章 太仓卫所 (第1/3页)

    几十艘包着铁皮的木船,迎着海上的风浪艰难地前行着。

    本来靠近海岸是可以减小风浪的,但那有可能被岸边巡逻的明军发现,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沿海明军虽然不算多勇敢善战,但自从俞大猷上任后,在张经的支持下,对沿海的明军卫所进行了一番整顿,至少现在看见倭寇,掉头就跑的现象大大减少了。

    而这支倭寇部队,是奔着太仓方向去的,自然不想沿路和明军发生冲突,导致行程减慢。

    罗文龙站在船头,眉头紧锁,看着前方的风浪,心情复杂。

    他按照萧芹的信息,急匆匆地赶到登州卫,准备袭击萧风,结果船到中途,当地的眼线就驾着小船追上来,说萧芹的消息又变了,萧风带队去了南京,并且扬言从南京直奔上海。

    萧芹希望罗文龙赶往太仓,因为去上海必经过太仓卫,萧芹表示他将调度苏州、上海附近的白莲教力量,与罗文龙共同在太仓夹击萧风。

    罗文龙对萧芹并不感冒,他肯听萧芹的意见,完全是因为严世藩。

    当年罗文龙当江洋大盗之时,被朝廷抓捕后判了死刑,是严世藩看上了他的眉清目秀,花大钱把他救出来的。

    本来严世藩是看中了罗文龙这个人,但经过一番交流后,严世藩真的看中了罗文龙这个人!

    他意识到,罗文龙绝不仅仅是眉清目秀这么简单,不但是个能干的人,而且还是个能干的人!

    所以严世

    藩打算把两个人的关系从同志关系,升级为同志关系!

    上面的三句话,没有一个是笔误或错别字,理解不了的读者,就请不要瞎理解了。

    他果断地给了罗文龙一笔钱,让他远离京城,到外面去发展。毕竟罗文龙是从死囚牢房里救出来的,严世藩再怎么嚣张,也不敢让他在京城晃悠,只能远走高飞。

    结果罗文龙这一飞飞的太远了,直接飞跃了大海,飞到了倭国。在倭国里,罗文龙留学了两年,靠着眉清目秀和敢打敢拼,获得了一个落脚点和一份产业。

    但罗文龙牢记他此行不是为了移民倭国的,他是要帮严世藩培植一股势力,准备一条最后的退路。

    所以当罗文龙发现倭国各位将军之间的村战打得很热闹,战败一方的武士都流行跑到中国沿海打工时,敏感地意识到机会来了。

    罗文龙在各支倭寇小分队都流窜过,获得了大量的人脉和信息。然后在严世藩的运作下,沿海的严党官员,搞了一份卧底计划书,说明罗文龙是奉命卧底,随时可以洗白。

    这份计划书,是严世藩给罗文龙的退路,严世藩对罗文龙确实是很够意思的,两个人双管齐下,互相给对方留好了退路。

    罗文龙混啊混啊,终于凭借能力,从倭寇群体跳槽到了海盗群体,进入了徐海的创业团队中。

    当时徐海和汪直翻脸,自立门户,虽然发展顺利,但人才短缺。罗文龙长得

    就像个人才,说话也好听,迅速获得了徐海的赏识。

    待俩人深入一交流,居然还是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徐海当即将罗文龙认为义子。

    之后在罗文龙的协助下,徐海的势力发展更加迅猛,成为了仅次于汪直集团的海盗团伙。

    说到这里,有必要说说海盗和倭寇的区别。严格来说,对大明朝廷而言,这俩都是一路货。但如果仔细区分,还是有一定分别的。

    倭寇肯定是海盗,但海盗不一定是倭寇。海盗的成分比倭寇更复杂,而且更热衷于在海上抢掠打架。倭寇虽然也在海上抢掠,但更热衷于在陆地上活动。

    而且当时明朝沿海的海盗,还有很强的商业气息,其主要获利点并不是抢劫,而是走私!打劫只是辅助动作!

    倭寇则不同,倭寇的脑容量比较小,不具备商业意识,主要获利点就是打劫,十分的没有技术含量。

    所以不管是汪直还是徐海,在被人称为海盗时一般不会恼火,但如果被称为倭寇,那就像模特被称为外围一样,是一定会翻脸的。

    罗文龙内有严世藩为内应,外有徐海做支柱,在海盗届和倭寇届都混得风生水起,甚至有人把他称为“海上小诸葛”,每次行动基本都是占便宜的。

    但上次配合萧芹行动却被萧风给设计了,损兵折将,狼狈不堪。为此当萧芹再次提出合作的时候,罗文龙心里也是憋着一口气,打算给

    萧风点颜色瞧瞧。

    罗文龙这次带出了徐海手下中的三百名精锐,并且让人联络了沿海的三支倭寇队伍,每只都有一百人左右,组成一个六百人的战队。

    萧风这边出动了三千士兵,加上太仓卫的士兵,足有五千人之多,罗文龙只带着六百人,就敢进攻太仓,是不是疯了?

    事实上,罗文龙觉得这六百人都有点过于谨慎了。在沿海长期的战斗中,人们普遍认可的战力对比,是一个倭寇至少打三十个明军士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