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五章 文采风流

    第五百四十五章 文采风流 (第2/3页)

 习惯了师弟嘴炮无敌的嘉靖也微微睁开了眼睛,看看师弟是什么反应,需不需要点主场气氛辅助一下。

    萧风却似乎早已料到这句话,他微笑点头:“萧芹既然愿意当日本人,那他当然可以代表日本的武道传承。

    不过既然他代表了日本的最高武道修为,那大师也就不用再多说什么了。他是我手下败将,何足道哉。”

    嗯?三休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呆呆的看着萧风,不知道萧风是不是在吹牛。

    萧芹虽然说过萧风略逊他一筹,但也很郑重的告诉过他,萧风极难对付,一定要小心再小心。

    只是萧芹并没有说武道方面的事,但回想一下,萧芹当时的眼神里,好像确实有一丝恐惧啊!

    难道萧芹真的是萧风的手下败将吗?如果那样的话……

    “天师此言甚大,不知可有什么证据吗?”

    萧风云淡风轻地看着三休:“大师,此刻我站在大明朝堂,萧芹却远逃日本,你觉得,还需要什么证据吗?

    若是大师不信,回去问问他,可敢再回大明来与我一战?还是只敢缩在日本,口头叫嚣?”

    三休不说话了,他的四道防线已破其三,只剩最后一道防线了。原本这道防线是他最不看重的一项,现在却变成了救命的稻草。

    “既然前面三项天师都有异议,那就说说最后一项,文采风流的事儿吧。”

    萧风眯起眼睛:“大师啊,你还要垂死挣扎吗?要说这四项里,只怕最没有争议的就是文采风流了吧。”

    三休挺起胸膛:“天师莫以为胜券在握,须知日本国中,也有许多文豪,其诗词皆有盛唐风采,不弱于大明!”

    这话三休是硬着头皮说出来的,须知日本虽然确实有很多写汉诗的,但整体水平确实难以和中国比肩。

    别说唐宋之时,就算是到了明代,中国诗词也不是日本能比的。

    所以不等萧风开口,三休赶紧往下说,生怕萧风说让他举几首出来,和大明的诗人们比一比。

    “但我们比传承,比的不是过去,而是今时今日,拿着过去写的诗词来比较,就没意义了。

    贫僧不才,粗通诗词,今日贫僧就向大明朝堂上的各位贵人挑战,日本和大明谁是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一战定胜负!”

    琉球王子怒斥道:“无耻至极!你扬言日本传承中国文化,衣冠、音乐、书画、佛法、武道,都已被萧大人一一击破。

    如今只剩诗词一道,你竟然还敢说什么一战定胜负?一胜遮五败,天底下还有比你更无耻的人吗?”

    三休面不改色:“盛唐文化,本就以诗词为王,其他各项只是锦上添花罢了。人们提到盛唐,首先想到的难道不是诗词吗?

    中国有诗句说‘擒贼先擒王’,既然盛唐文化诗词为王,那么只要贫僧赢了这一战,至少可以算是平手吧。”

    这话虽然强词夺理,但确实也难以反驳。人们提到盛唐,首先想到的确实是诗词。

    三休若在这一项上取胜,就算其他全败,大明脸上也无光。

    武将们此时事不关己,心态放松地看着文臣们。平时一个个的跳得很高,现在用到你们了,上吧?

    文臣们则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倒不是这些读书人没人能作诗词,而是这实在是个极其危险的差使。

    若是赢了还好,但也不会有太大的功劳,因为你既然能当高官,就算是大明才子。堂堂大明才子,在诗词上赢了个日本和尚,有什么可牛的?

    若是输了可就完蛋了,在这样一个各国使臣聚集的场面下,丢了大明的脸,万岁又是个死要面子的,就算当时不杀,事后估计也得卷铺盖滚蛋。

    何况这日本和尚一副有恃无恐的架势,估计实力不俗,万一阴沟里翻船,那可就完蛋了呀!

    看着文臣们一个个低头看脚尖的架势,嘉靖冷冷地哼了一声。徐阶咬咬牙,知道自己作为文臣领袖,此时不说话是不行了。

    “日本使臣,我大明以道德文章治天下,朝堂之上的重臣皆是公务繁忙,少有闲情逸致。

    但萧大人年少风流,文采飞扬,是与你对诗的不二人选,萧大人,你说是吧?”

    萧风看了徐阶一眼,知道他没安好心。但事有轻重缓急,这不是和徐阶置气的时候,当下淡然一笑,并未推辞。

    其实徐阶推出萧风来,却也并非纯粹陷害,也是实属无奈。

    朝堂上的都是四品以上,除了萧风就没有年轻的。这些年案牍公文,把雅兴都磨得差不多了。

    要是四平八稳地坐下来,喝壶小酒,看看月亮,看看美人,写首诗也不是不行,想我老徐当年也写过不少诗词呢。

    可在这朝堂上提笔就作,估计大家都不太行了。翰林院里倒是有写诗快的,可人家日本和尚孤身一人,挑战大明整个朝堂。

    难道大明还得告诉人家,你等等,我们会写诗的都在翰林院养着呢,我们去叫几个来?众目睽睽啊,这脸往哪儿放?

    所以想来想去,只有萧风上最合适,若赢了,是自己举荐得力,就算没有功劳,至少万岁也心里高兴。

    若输了,虽然对大明声望有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