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0章:麻芸出现

    第1450章:麻芸出现 (第1/3页)

    在天下谁人不识香江首富杨爵士的时候,世界尚无人识得一个名叫麻芸的大学英语老师。

    1988年,24岁的麻芸从杭城师范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杭城电子工业学院教书。

    麻芸的活跃在学校是出了名的,为了防止麻芸有别的想法,当时杭城师范学院的副校长黄书盟跟麻芸制订了一个“5年之约”,到了那个学校5年内不能辞职出来。

    在杭城电子工业学院任教期间,麻芸是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的讲师。

    与此同时,他在西湖边发起了一个“英语角”,在翻译界慢慢的有了一些名气。

    当时全国经济飞速发展,在杭城做外贸生意的民营企业逐渐增多,对翻译服务的需求也相应越来越多。

    所以,很多老板找他做英语翻译。但当时他只能做兼职,因为他和老校长的“5年之约”还没有到期。

    1992年,还在大学教书的麻芸跟同事一起成立了海博翻译社。

    这是杭城第一家专业的翻译社,海博取英文“hope”的谐音,意为“希望”。

    当时的翻译社就是个小店,所有的员工加起来5个人。

    麻芸跟同事一起筹集了3000元人民币,租了一个房子,房租是每月1500元。翻译社的注册资本是3000元。

    创业之初并不顺利,第一个月的营业额才600不到。

    入不敷出的状况令翻译社的员工动摇了,但麻芸坚信翻译社可以做下去。

    与此同时他必须找到新的收入来源。后来,发现卖鲜花跟礼品可以挣钱,麻芸就背着麻袋坐火车去义乌批发进货。

    之后他将办公室一分为二,一半拿来卖鲜花礼品,一半做翻译社。而且,麻芸也常常背着装满小工艺品的大麻袋,在杭城的大街上穿梭售卖。麻芸甚至还做过一年多的药品和医疗器材销售员。麻芸用这些小买卖的收入来维持翻译社的运营。

    新的问题出现了,既然卖礼品一个月可以赚三四千元,翻译社仅能挣五六百元,为什么还要继续做翻译社呢?

    麻芸的同事就建议只开礼品店,将来成立一家礼品公司,但麻芸拒绝了。他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当初成立翻译社的目的是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