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先行归国

    第五十四章 先行归国 (第2/3页)

革命派人士,那时候的新党可谓名噪一时,一呼百应,且组织起了许多支团练武装,大有要打进京城夺了这鸟位的架势。

    不过由于他们本质上是个松散的联盟,内部鱼龙混杂、各有所谋,因此在许多关键时刻无法同心协力,于是逐渐被分化瓦解。

    且因为旧党、也就是坚决尊护皇帝的那一方实力尚在,最终双方达成了妥协,没有更进一步。尽管如此,不可否认新党人士在推动宪政方面做出的贡献。

    随着宪律颁行、谘政院成立,新党人士在入朝参政的同时,他们在大江南北的武装也被改编。

    从番號上很容易辨别如今哪些部队的前身是新党武装,当时大明不含营兵和卫所军统共有三十个步兵师和六个骑兵师的新军,改编完成的新党武装则有十二个步兵师。

    也就是说如今第三十一师到第四十二师的前身均为新党武装,比如此次乌斯藏之战参战的第三十四师就是。

    【顺带一提,后明的野战力量只有营兵,卫所军从一开始就被定性为地方守备兵,跟绿营一样。天下卫所被裁撤了一半多,然后也改为募兵,三年一期,但是为了减少财政开支,卫所军不发银子,只免从军者家中的徭役银,外加逢年过节发点犒赏。】

    在西陲之地,一支五百余人的部队正跋涉在连绵山岭之中。

    在德马吉之战结束后,黄泰泽命令周长风率一营先行撤回,由于白马岗一带仍然处在英印空军的威胁下,所以后者认为还是原路返回比较好。

    路虽然难走,但却免去了遭到空袭的风险。

    前些天在强行军赶来的时候,士兵们沿途吃喝拉撒遗留了一路的垃圾,现在只需顺着往北走即可。

    不分昼夜的强行军是在挑战人体极限,前后有十一人因过度劳累而猝死倒在路上,当时因为着急赶路自然没有余暇将之掩埋。

    由于喜马拉雅山东麓的气温不算高,所以即使过了几天这些遗体都尚未腐败。

    周长风蹲在了一名正兵的遗体旁,轻声令道:“把它们抬到担架上,带回国去。”

    兵分三等,但明军没有一等兵、二等兵的叫法,而是由低到高分作列兵、正兵、标兵。

    谢万诚缓缓走到了他的旁边,提醒道:“营长,按地理位置来算,咱们现在这脚下就算是国境线了。”

    闻言,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