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四章 陆海空火力;突破!

    第二五四章 陆海空火力;突破! (第2/3页)

三号车没了!敌炮在哪?!”

    “看到了!九点钟那头!”

    六号车的反应最为迅速,当其它车尚在惊讶时,它已经开始向抵抗军反坦克炮阵地所在的方向发射曳光弹了。

    好队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直接为其它明军坦克指明了方向,不管看没看到,先轰了再说!

    短短十秒钟的工夫,十几发37㎜杀爆弹和二百多发7.36㎜机枪弹就被倾泻到了那儿。

    这时候,一些橡皮艇也冲上了河滩,士兵们把桨一扔,拎着武器迅速寻找掩护。

    先前死寂一片的阵地刹那间就热闹了起来,“砰砰砰”的枪声伴随着不计其数的子弹从左、前、右射来,中弹的惨叫声在整片河滩上此起彼伏。

    不知道从何而来的迫击炮弹也接二连三的落下,仿佛长了眼睛一样精准的砸在刚刚上岸的明军头顶。

    官兵们即刻卧倒,然后拿出随身携带的铁锹开始挖掘散兵坑。

    这种情况下进行不需要进行还击,有十几辆坦克在,步兵分队的火力就显得聊胜于无了,抓紧时间构筑单兵掩体才是王道。

    不同类型的军事主官在目睹麾下伤亡时的心态也各不相同,即使同样是“惋”和“忿”,内核往往也相差甚远。

    将士兵视为耗材工具、那是东西被别人毁坏的惋惜和愤慨,将士兵当作手足兄弟的,则是骨肉被别人伤害的惋惜和愤慨。

    也许是出身的缘故,作为来安伯孙辈的范启谨明显倾向于前者。

    不过鉴于周长风并未在时限上有额外要求,所以这场战斗就不必着急了,可以从容反制。

    于是在端着望远镜审视了片刻以后,范启谨沉声道:“被战列舰轰过还如此之坚决?啧,传令过去,正面斜向施放烟幕,左边的几辆战车配合两个排,往敌军纵深插二百公尺,卡住他们的肋骨!”

    三六式无线电收发机起了不小的作用,他的命令得以在转瞬间传达到河对岸,这就是技术装备提升作战效率的直接体现。

    “观目距离820,高程11,敌一线阵地及纵深,一炮至四炮逐个增加10密位,烟幕弹!”

    “砰!砰!”

    四发80㎜烟幕弹的落点不一,大致是纵向十几米的间隔。

    如此接连三轮,抵抗军的阵地侧翼出现了一道灰白色的烟墙,它由十二发烟幕弹所释放的烟雾团构成,长约一百五十米、宽十几米,直接切断了敌军阵地的右边,让其它地方的敌军难以察觉那儿的情况。

    同时,四辆两栖坦克和六十几人组成的分队大胆出击,突破了当面之敌的阻击,迅速而又果决地挺进了二百米之遥。

    他们随即在原地构筑工事,亦或是直接借用现成的弹坑作为掩体,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支撑点。

    肋骨间被人扎了一根钉子?换谁都不乐意。

    藤原义春中佐赶忙指令迫击炮压制这些直插进来的明军,并调动一个中队的预备队向其发动反击。

    当日本人的注意力被这个分队所吸引时,位于正面的主力已经从刚上岸时突遭阻击的混乱恢复如初,步兵们发起冲击,坦克们原地不动。

    这种境况下的坦克扮演着披甲的弓箭手的角色,而非具装骑兵。

    陆战一团三营的数百官兵微微向两翼拓宽了阵线,然后迎着扑面而来的火力交替掩护跃进。

    虽然是同一时期,但奋勇守土军的形象却和后世影视剧展现的样子相差甚多——头戴的钢盔是英式的锅盖样式的MkI汤米盔、而非九〇式钢盔;所使用的轻机枪是刘易斯或麦德森、而非十一年式歪把子;重机枪也不是弹板供弹的九二式鸡脖子、而是帆布弹带供弹的水冷维克斯。

    缺少反坦克直射火力的他们面对这样的攻势可以说是束手无策,己方的机枪火力点一旦开火就会被明军坦克攻击,一字排开于战线上的十几辆三五式浮游战车就好像十几座移动碉堡。

    所以抵抗军只能寄希望于近接作战时能扳回一城。

    因为机枪火力点几乎都被压制,仅凭步枪几乎不可能阻止明军士兵们的冲击,几十秒的工夫,那些交替掩护前进的明军步兵们就已经冲入了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