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〇二章 釜底抽薪;一个倒霉蛋的回家路

    第三〇二章 釜底抽薪;一个倒霉蛋的回家路 (第2/3页)

 对外界报捷时夸大战果来鼓舞人心是世界各国都惯用的操作,当然了,小夸怡情、大夸误国。

    毕竟战报会骗人,但战线不会。

    歼敌数字的统计颇为有趣,众所周知在古时候是以斩首级数为硬性标准。

    可实战中情况复杂,没有闲工夫逐一砍脑袋,而且敌人也会拼命抢回同袍的尸首,所以许多时候歼敌数百只有几十个首级。

    而这也增大了首级的珍贵程度,保卫顺天时更是价值非凡——「敢勇当先,生获贼一名或斩首一级,军民官总小旗甲军人升一级。」

    而到了近现代,这种传统的记功方式很快就淹没于历史长河中了,歼敌数字的统计也变得越发值得玩味起来。

    比如说一支步兵分队攻占敌方阵地后发现有5具尸体,但其中有一具士兵尸体无法确认究竟是谁杀的——张三指着说是他击毙的、李四则说明明是他击毙的。

    这种情况下为了照顾士气、避免内讧,带队的军官往往会直接记为2个战果,于是他上报本单位歼灭敌军6人。

    但如果这具有争议的尸体是军官而非士兵,那么是不会这么随意的,而是记为张三和李四俩人合作击毙。

    又比如说一支迫击炮分队发现敌军队伍正在移动,于是开火将之大部歼灭。不过因为相隔太远无法去现场清点,所以上报时无法确定歼敌数量。

    迫击炮分队:「早6时20分,职部于132高地发现小股敌人活动,遂立刻实施效力射,将之大部歼灭。」

    指挥部:「敌军总数多少?毙伤多少?」

    迫击炮分队:「相距过远无法清点,但目测原本约有三十余人,且见轻机枪三挺与小炮筒一支。」

    指挥部:「那只能按惯例判断战果了。三挺轻机枪和一支小炮筒?三十多人?小炮筒应该是50㎜超轻型迫击炮,所以这估摸着是个步兵排。那瞅一眼编制表,就算你们干掉了二十七人吧。」

    查阅敌军编制表,一个步兵排共有三十九人,他们被大部歼灭,那么就是39×0.7≈26,因此上报歼敌数字二十七人。

    “对了,西边已经剑拔弩张了。”朱泠婧伸手拉开了抽屉,从中拿出了一份上奏的报告,“两个钟头前的新消息,挪威公使馆发回来的。”

    有些疑惑的周长风上前一步,一边俯身一边凑近了御案。

    他迅速浏览了一下这份报告,先是面色凝重,随后又格外无奈地说:“英国人也太急切了,咄咄逼人,这摆明了要把人家往绝路上逼。”

    神情自若的朱泠婧“呵”了一声,淡淡道:“前些天刚威胁了瑞典,今日又这么做,这绞杀之策太着急啦。”

    今天,英国政府照会挪威政府,措辞严厉的要求挪威立刻禁止任何德国船只进入挪威海域。

    而在前些天十月初四的时候,在英伦三岛以北的法罗群岛,一支英国皇家海军舰队拦截了五艘瑞典船只——两艘货轮和三艘向意大利购买的驱逐舰,双方的关系一瞬间就紧张了起来。

    此前英国方面一直在向瑞典施压,希望他们减少对德售卖铁矿石,但瑞典人也在尽力斡旋,努力不得罪任何一方。

    显然英国人对此很不满,于是借此“小小的提醒”了一下瑞典人。

    挪威与瑞典这两个倒霉的北欧小国,一边是英、一边是德,都不是他俩能惹得起的,虽然挪威与瑞典一直在努力保持中立,但事实证明这样的行为在别人看来就是在狡猾的逃避。

    左右逢源?不行,必须站队!

    德社每年二千万吨的庞大钢铁产量仅次于美国,让人艳羡无比,但因为本土缺乏矿产资源,所以每年要进口大量铁矿石——单从瑞典就要进口一千多万吨。

    除了外交施压之外,英国方面还准备好了更强力的手段,内阁已经在考虑派遣空军和海军在挪威海域布置水雷,从而切断德国从瑞典进口铁矿石的航线。

    他们甚至在考虑和法国共同组成一支远征军,直接登陆挪威的纳尔维克,这样便可以向东进发占领瑞典北部的大铁矿。

    “陛下,这个消息准吗?”周长风记得历史上的挪威战役就是如此,但没想到事情会这样发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