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六章 进士
二二六章 进士 (第1/3页)
东京洛阳一旦建成,势必会分化关陇集团的影响力,吸引山东、河北、江南一带士族陆续入仕。
他们等这个机会,已经很久了,眼睛都望出了血。
杨铭的提议,其实不符合杨素的立场,但是杨素没有想那么远,只想着怎么能筹到粮食。
而且杨广是乐见于此的,因为杨广的初衷,就是要抛弃关中本位,扶植其它地区来压制关中集团。
事实上,直接给官,终究还是不妥,在大隋,你想一下子就能当官,得有名望,也就是说,你怎么的也得是个名人。
无名之辈想要一举入仕,那是痴人说梦,关中集团不答应。
好在清河崔氏有一大优点,族内子弟都读书,其中有不少拔尖者,文化底蕴不次于关中集团任何一家。
事实上,关中集团子弟,很多读书都不咋地,能靠着祖上入仕,为啥还要埋头苦读呢?
这就是为什么,杨坚在全国范围开设官学,想着培养人才,结果培养了个空气。
杨铭从杨素手里拿到一份名单后,找来杜如晦商议,
“没有足够的好处,别想从人家手里借到粮食,所以本王在想,今年的科考名额,多推荐一些崔氏子弟,克明(杜如晦字)以为如何?”杨铭问道。
杜如晦在知道前因后果后,点头表示赞同:“但是今年的举人已经入京的,时间上来不及。”
】
来得及,举人算个屁,大多选上之后也是候补官员,房玄龄那种有关系有门路的,都只能去隰城当个县尉,这已经是大隋建立科考以来,混的最不错的一个了。
科考这种玩意,关中集团是看不上的,基本是拿来赚钱的项目,你给钱,我就举荐你。
你考上了?那不好意思,没空位置。
杨铭笑了笑,说道:“越公给的这份名单上的人,你帮我私下查一查,他们学识德行如何。”
名单上许多人,杜如晦都有耳闻,毕竟他也是读书人,而清河崔氏主产读书人。
等到杜如晦走后,杨铭开始凭借脑海中的记忆,取来纸笔,写下了一些关于古代科举的内容。
不要太先进了,不能把明朝科举直接搬到现在,一来杨广都不敢这么干,二来关中集团也不答应。
大隋现在不是只有举人吗?那就增设一个进士。
举人举人,举荐之人,以什么条件举荐呢?
分十科:
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
其中,学业优敏、文才秀美,为进士科,考的是策问,也就是就政事、经义设问,令应试者作答。
这两科之所以叫进士科,就是一旦过关,便可以直接入仕,给实职,而不是候补。
剩下那些,如果考过,基本也都是些芝麻小官,下放县一级能吃口皇粮,尤其是那个膂力骄壮,以这科入举人,你还想进皇城?顶破大天也就是去军府混个校尉旅帅当当。
这些内容,也是历史上杨广在杨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