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二章 利在千秋

    二五二章 利在千秋 (第2/3页)

嫁给了杨勇的长子杨俨。

    最后一个是郭荣,蒲城县侯,现任左候卫将军。

    这三人,会成为杨铭的邻居,杨铭本来是可以改一改,给自己换个邻居,但是他觉得,民部这套方案,多半是上呈父皇默认的,所以没有改的必要。

    第二梯队当中,宅邸面积最大的,无疑是杨素,现在应该叫楚国公府了,另外还有许国公宇文述,宋国公贺若弼,梁国公萧琮等等。

    整个方案,杨铭只有一处变动,将齐王杨暕的府邸,从化清坊挪到了德立坊。

    这小子无德,是得立点德了,想来父皇知道以后,也不会说什么。

    郭城内的工程,进度一定会很快,毕竟里坊这种设计,就是出自宇文恺之手,有了大兴城的经验,可谓是轻车熟路。

    关键是民夫足够的多。

    粮食问题,基本上已经不是问题,大隋对于粮仓的管控,是空前的,虽然也冒出一些贪墨小吏,但影响不大。

    也就是说,杨铭接下来的日子,会很好过,几乎没有什么可操心的事情了。

    所以他的注意力,已经开始挪到了大运河上面。

    等到众人散去之后,杨铭单独留下了宇文恺。

    最早的时候,开挖运河的事情,就是宇文恺在朝会上提出来的,而将来负责开挖运河,也必然是宇文恺,杨暕不过是名义上的工头。

    “陛下的意思,除了黄、淮一线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念头,”杨铭笑问道。

    这个时候,宇文恺没必要在藏掖了,毕竟朝廷那边已经给他传来消息,让他随时做好准备,监工洛阳的同时,负责督建运河事宜。

    宇文恺道:“开皇七年,至尊下令在春秋时邗沟的基础上,将入淮口从末口改到了山阳,但是当时我大隋已经整军备战,集全国之力讨伐南陈,所以这条河道并没有来得及完善,现如今非常狭窄,淤泥积聚,小船尚且难行,当初臣与陛下巡视洛阳的时候,陛下就希望能够重新开挖山阳渎,渠宽扩为四十步,两岸栽种柳树,以固河堤。”

    杨铭又问:“黄淮一线的运河,加上山阳渎,共一千五百里,宇文尚书认为,此项工程需要征调多少民夫?”

    实际上,宇文恺是非常乐意与杨铭共事的,虽然他已经知道,运河的负责人会是齐王杨暕。

    如果他能更改,他宁愿是杨铭来总督运河,不单单是因为对方实心用事,更是因为杨铭从来没有插手过他对工程的任何部署安排。

    大雪封天,这就不要说了,人家紧急叫停,也是出于大局考虑。

    只听宇文恺非常耐心道:“黄淮一线,由荥阳出至盱眙,需要征调民夫六十万,山阳渎需要二十万,加上沿途行宫,打造陛下南巡所乘的水殿龙舟,总的需要征调一百多万。”

    杨铭抱肩笑道:“从哪征调?”

    宇文恺不好意思的笑了笑:“应该是从河北与河南征调。”

    “河北战乱刚平,河南正全力营造洛阳,怎么征调?”杨铭笑道。

    宇文恺道:“只能是强征了,我知道殿下体恤百姓,然这条运河,关乎我大隋国祚,南方现今已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