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九章 河北巨鹿人

    三六九章 河北巨鹿人 (第2/3页)

父世祖皇帝,是高祖第九子,那么论起来,他应该叫我做姑母,但是高湜这一支,子嗣凋零,我没听过高应年这个人,要么是化名,要么就是庶出,要么就是冒名顶替。”

    杨铭点了点头:“你认为,哪个可能性更大一些?”

    “应该是庶出吧,如果是冒名顶替,不可能有这么多人响应,”高玥分析的还是有道理的。

    姓高的那么多,但渤海高的族谱可是记载的明明白白,想冒名顶替也没有那么容易。

    时值盛夏,酷暑难当,高玥端来一碗凉粥,伺候杨铭喝下,然后在一旁帮杨铭扇着扇子。

    屋门是打开着的,好让外面的凉风吹进来,两人就这么坐在门廊边上聊天。

    “我还没有去过山东,以后有机会了,带上你,好让你重游故乡,”杨铭笑道。

    高玥笑道:“物是人非,其实妾身已经对故乡没有什么留恋了,就算去了,也是徒增伤感罢了。”

    渤海高氏这个家族,非常有意思,一直在往上面追朔祖宗,目前为止,追朔到了汉太傅高裒,但后面好几代都是空缺的,补不上去。

    到了中唐时期更狠,直接追朔到了姜子牙的六代孙高傒。

    真真假假,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事实,那就是眼下的渤海高氏,主流房支就是高欢的后代。

    史学家认为高欢高颎是强行往渤海高上面靠,但事实是,是人家这两家把渤海高给壮大了。

    后世一提起渤海高氏,高欢、高颎属于是代表人物。

    北周时期,但凡有继承资格的高氏子弟,被杀了个精光,但并不是将渤海高杀绝了。

    像这种大家族,在地方盘根错节,是不能乱杀的,牵连太广。

    “淑仪这丫头总是不见人,她最近一直往哪里跑?”杨铭问道。

    高玥笑道:“听说一直在太夫人那里,如今太夫人最宠她了。”

    太夫人,就是长城国太夫人柳敬言,陈叔宝的妈,如今也七十八了,身体却非常好,可知人还是活一个心态。

    如今儿孙们都可以进入大兴,柳敬言那里每天都很热闹,虽然她只有陈叔宝一个亲生儿子,但人家以前是皇后,所以陈叔宝几十个兄弟姐妹,都得管人家叫妈。

    这是嫡母。

    闲聊一阵后,杨铭便离开了,他想去新昌坊瞧一瞧,儿子每天都在干什么。

    不出预料。

    杨瑾什么都没干,一帮人围着他,在人家王通本就不大的院子里玩闹。

    王通家里的前堂,因为授学的缘故,被特意改造过,除了几根柱子之外,里面但凡能坐人的地方,都坐了人。

    裴淑英也没有管儿子,而是与王通的夫人闲聊。

    她们俩能聊一块去吗?

    当然能,因为王通的夫人,与裴淑英同庚,王通本身,也不过才二十六岁,而且王通的生母,出自河东裴。

    二十六岁,已经是河东第一儒士,这都要归功于他爹王隆,王隆在开皇年间,做过国子监博士,后来去地方当了县令,没过几年就死了。

    做为长子的王通,完全继承了父亲的学说,也继承了他父亲的门生,年纪轻轻已经名气大噪,有青出于蓝之势。

    所以说,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是有限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爷爷爸爸,是否给你打好了基础,如果你自己不行,千万不要指望子女有多大出息,因为他们的上限,是你决定的。

    王通这个人是想做官的,可惜不被重用,这就叫做时运不济,因为他的学术主张是王道,但是大隋眼下处在一个霸道转王道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能走完的。

    再过两三代,这个人的学说必然会被发扬光大,他的门生也会因此受益。

    杨铭来了之后,王通赶忙带着几十名弟子往前院拜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