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零章 巡查河北

    四一零章 巡查河北 (第2/3页)

    早在开皇年间,杨坚就说过一句话:巴、蜀险阻,人好为乱。

    意思这个地方路不好走,本地人还喜欢搞事情。

    于是杨坚直接把关中通往巴蜀的官道,剑阁道给毁了,另外开辟一条更好走的道路,方便控制巴蜀。

    历史上,因为巴蜀地区的郡县主官都是些不入流的人物,没权还没兵,使得本地豪族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与朝廷形成了一个微妙的和平关系,所以才有“隋末剑南独无盗寇”一说,也就是隋末大乱斗,这地方压根没参与。

    杨铭也认为,当下最好的办法,其实还是稳住巴蜀,想要解决遗留千年的巴蜀地方豪族问题,绝非一日之功。

    最好的办法,还是派一位鸽派大老坐镇巴蜀,与地方豪族沟通来解决赋税问题,但是杨广明摆着不愿意派这种封疆大吏,所以暂时无解。

    苏威站出来,道:“巴蜀赋税问题,需要能臣贤吏方能有所改善,不宜以强硬之姿,压制当地,臣以为,还是再设总管为宜。”

    牛弘也赞成道:“眼看着巴蜀的赋税一年比一年少,再这么下去,恐成顽疾,臣以为总管一职,宜早不宜迟。”

    杨广有点犹豫了,以他的角度来说,肯定不愿意在巴蜀放一个区域性的大总管,这对皇权是一种挑战。

    当年杨坚没有这个顾虑,是因为人家放的是亲儿子,但是杨广眼下,一个儿子废了,一个儿子是太子,还能派谁去呢?

    这种地方,不是直接血缘亲属,绝对是不放心的。

    所以接下来,大家议论了半天,杨广还是没有松口,皇帝的立场,赋税少一点无所谓,但不能影响到皇权。

    于是杨广道:“巴蜀的问题,再议吧,但荆州也绝非上选。”

    好了,这下该杨铭出马了,只听他道:

    “儿臣以为,上选其实是河北。”

    这话一出,很多人都懵逼了,裴矩也是一脸诧异的埋头沉思,揣摩着杨铭的心思,不过片刻,他就想明白了。

    这是想赖账?

    朝廷这一次在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欠下了一个天量的债务,总共一千九百万贯,河北独占一千万。

    听起来,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这点钱好像不算什么,扬州铸币场加上关中铸币场,一年就能出一千多万贯,而国库的结余,也不只这个数,似乎轻易就能还上。

    其实大错特错,首先要搞清楚一点,朝廷的每一项开支用度,都是有其预算规划的,钱怎么来,钱怎么走,每一笔都有安排。

    你不能随便挪用其中任何一笔,否则账目就会出问题。

    朝廷的账,是大账,不是几十个算盘就能算清楚的。

    例如杨广想修晋阳宫,宇文述在百官的反对下,勉强才从民部拨出了一百万,这一百万还是用来还河北的钱。

    而河北的缺口足足一千万,你从哪拨,能还上这个债?杨暕跟河北签订的协议,是分三年还完,一年要还三百多万,这三百多万,就是朝廷的负债亏空。

    朝廷历来缺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开源节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