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三七章 陈氏子弟

    四三七章 陈氏子弟 (第2/3页)

姓夜晚照明,靠的是月亮,人家至少灯油火烛都不缺,晚上还能看书,老百姓晚上只有聊天和羞羞两个项目。

    杨铭笑道:“承懿(陈彦字)正值盛年,久居京师难免荒废,我近年政务繁重,没有机会安置你们,今日便趁此时机,给大家谋划一个前程。”

    说着,杨铭令千牛备身独孤凌云,前往吏部调阅候补名单。

    堂内的陈家子弟,内心已经抑制不住的兴奋起来了。

    眼下太子监国,给他们安排点差事,那真是举手之劳,何况淑仪得宠,又知他们心意,有淑仪在旁,他们的事情就会更好办。

    柳敬言也给陈淑仪使了一个眼色,陈淑仪还了一个“收到”的眼神。

    杨铭安排老陈家,很容易,但是有时候也得注意舆论,眼下趁着陈淑仪怀孕大肆安排陈家子弟,在其他人看来,这是赏赐,无可厚非,阻力就会很小。

    吏部候补,那是要排队的,而且插队的很多,谁家有本事,谁家的子弟先上,所以说吏部尚书这个位置很难做,稍有不慎就得罪人。

    而杨铭也无需担心老爹会反对,因为他们爷俩的政治方向是一样的,都是重用南人,“召陈氏子弟尽还京师,随才叙用”这道圣旨,可是人家杨广下的。

    吏部侍郎崔君肃,亲自带着候补名单来了,因为他怕杨铭看起来费劲,由他在一旁详解会很方便。

    陈家子弟纷纷起身,朝崔君肃行弟子礼,毕竟是正三品的大佬。

    崔君肃一一客气的微笑还礼。

    换成其它地方,崔君肃正眼都不会看他们一眼,但是在这里,很明显论与太子亲近关系的话,他不如陈家这帮人。

    杨铭接过厚厚的名录,开始翻阅。

    才看了没多久,有一个名字特别扎眼,不是说这么人名气很大,而是开皇十年添为候补,至今仍是候补。

    这是被插了多少队啊?一看姓氏,龚,那就怪不得了。

    接着,杨铭又看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刘焯,就是因为珠算口诀,被从太常寺踢出去的那位。

    这个人,是绝对的顶尖大才,是杨铭曾经考虑过的太子冼马人选,可惜历史上,再有一年,刘焯就该挂了。

    在陈家子弟一脸的期盼下,杨铭开口了,不过他第一个向崔君肃询问的,是刘焯。

    “刘博士现于何处?”

    崔君肃道:“前年春,已归河北信都老家。”

    可惜了,这么远的距离,年纪又大如果长途奔波,估计是扛不住,而且人家回了老家,明摆着是不打算再做官了。

    杨铭又问:

    “刘炫刘光伯,现居何处?”

    刘炫与刘焯,并称“二刘”,是河北名气最大的两位学术大家,杨广继位初,授太学博士,后来以品行卑下,被辞退了。

    历史上,刘炫于隋末战乱时期,颠沛流离,孤身一人反回老家,最后冻死在老家河间郡景城县的城墙脚下,尸体被门生弟子收敛安葬,被尊为“宣德先生”。

    崔君肃答道:“眼下就在京师,开设学馆授业。”

    “让他进宫,就说我要见他,”杨铭道。

    崔君肃点头道:“是。”

    接着,杨铭又开始翻阅各地郡县的出缺情况,大隋一百九十郡,统辖一千三百余县,所以出缺的情况非常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