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回 会见王一宁

    第二百二十七回 会见王一宁 (第1/3页)

    朝|鲜龙川都护府以西,是一片汪洋大海。

    大大小小的岛屿,点缀在这片蔚蓝色的大海之中。

    清晨的薄雾刚刚散开,岛上的渔民和海岸边的百姓就惊愕的发现一艘艘大船,朝这边驶来。

    “倭寇来了!”

    不知是谁嗷的一嗓子,像平地惊雷。

    附近的百姓,下意识地认为倭寇真的来了,一个个慌慌张张的逃回家。打算收拾好家当,赶紧往山上跑。

    这种恐怖记忆,几乎刻在可怜的朝|鲜百姓的骨子里。

    县里的衙役纷纷出动,安抚百姓慌张的情绪。

    “都不要乱。这不是倭寇来了,而是大明的水师。”

    衙役放开嗓子大喊:“他们是奉了大明皇帝的旨意,前来接走逃难的百姓。”

    然而,这种安抚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百姓都知道所谓的大明“天兵”,军纪也只比倭寇好一点点。

    大明援朝期间,唯一一支军纪严明的队伍,只有戚家军。

    海上,杨承应并没有下令船队靠岸。

    他正在接见来自镇江堡的一个书生,王一宁。

    王一宁原本是辽东生员,因辽东沦陷,他被迫逃亡朝|鲜。但在逃亡过程中,他熟悉了当地的地形,以及后金军的情况。

    后来,沈世魁联系难民首领,与王一宁结识。

    得知杨承应有意接走难民,王一宁当即表示愿效犬马之劳,遂长期待在北部,一方面联络难民首领,一方面策反投降后金军的前明军将领。

    当杨承应大船队抵达,王一宁乘船前来汇合。

    “先生这些日子辛苦了。”

    杨承应抱拳说道:“在下代表数万百姓和金州全体将士,感谢先生。”

    王一宁摆了摆手,慨然说道:“为大明百姓能有一条活路,我死且不避,何惧辛劳。”

    “壮哉!”杨承应话锋一转,“我就不绕弯子,有话直说。”

    “杨总兵请讲。”

    “我这次带来了大小船只三百艘,士兵两千六百余人,战马一千余匹,这已经是金州镇的极限。因此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明白。总兵是担心敌人势大,两军交锋会吃亏。”

    “我把兵马留下,全部船只用来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