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回 开府

    第三百六十四回 开府 (第2/3页)

出大事。”

    宁完我问道:“那么大帅想用那些人组成您的幕僚,协调处理各方政务?”

    “当然是你,范文程,鲍承先和祖天寿。”

    杨承应脱口而出。

    这三位,除了祖天寿意外,都是历史上皇太极用来平衡女真贵族的大学士,能力各有倾向。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范文程类似于诸葛亮,宁完我类似于庞统,而鲍承先则是老丘八版的萧何、曹参。

    祖天寿能进名单之列,和杨承应平衡势力有关系。

    再者,祖天寿表现不差。

    宁完我略想了想,便道:“既然如此,大帅何不奏请朝廷,允许您设立文馆。借口是辽东一直没出过像样的读书人,您要设立文馆聘请读书人编写刊刻书籍,在辽南四卫传播,让他们深慕圣人教化。”

    “漂亮!”杨承应惊喜得拍了一下桌子。

    这个主意,正是历史上皇太极为了不引起女真贵族的注意,找的一个借口。说是翻译书籍,却逐渐变成了皇太极的决策机构。

    后来,皇太极让他们挂着拥有实权的职务,无形中取代了满洲贵族共同议政的这个传统。

    高,实在是高!

    杨承应当即提笔写了一份奏本,恳求皇帝让他开设文馆,刊发书籍。

    在没得到批准前,杨承应在盖州做了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从阿敏住的地方搬出来,让给刚到盖州城的胡良辅。

    正所谓养金丝雀用金笼子,虽然杨承应养的这位没鸟,不妨碍他用养金丝雀的待遇对待他。

    杨承应自己办到了靠近西门的府邸,那以前是济尔哈朗的住宅。杨承应把那里改了一下,隔壁即是杨承应选的文馆所在。

    第二件事,恢复明朝的墩军——石门关、上哈塔墩、大片岭关、大片岭墩。

    每个墩台有士兵五百人。

    这些墩军由投降后金,又投降杨承应的原明军士兵担任,待遇略低于其他明军。

    拜阿敏所赐,这些墩军提起后金军就咬牙切齿,待遇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如今跟了杨总爷,那是真给钱、给粮食,还让他们吃上热乎乎的羊肉汤和饭,自然个个卖命。

    杨承应不让他们一直当墩军,而是告诉他们,你们替我守好这些墩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