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回 金州百姓

    第四百一十三回 金州百姓 (第3/3页)

税?”

    “没错!”朱老三点点头,“每年按时到税务衙门缴税,可别让差老爷上门。”

    “太好了,能省掉一大笔银子。”

    田桂花就听进去前面两个字。

    彭大锤赶紧把婆娘拉到自己身后,生怕她惹怒差老爷。

    但差官显然不计较这些,确定了情况后,便要求朱老三走下一家。

    他们走后,彭大锤如在梦中:“税务衙门是什么东西?还有为什么只收地税?报备又是什么。”

    “瞎猜什么,咱们到朱差爷说的地方,看一眼就知道了。”

    田桂花催促道。

    夫妻俩忙不迭的赶往盐场。

    他们到的时候,那里已经挤满了人。

    一个全新的衙门——税务厅,出现在百姓的面前。

    大门一侧墙上,贴着告示。

    有两个打快板的说书人,一边打着快板,一边唱道:

    走一走瞧一瞧,列位乡亲请记牢。大明杨帅有公告,金州收税有新招。什么招?容我慢慢说您晓。

    哎嘿,收租子只按地,甭管你养了几口子。店面小不收税,人数少不收税。

    店大了,人多了,要注意!到我们税务厅来询问,面积到了规定,要交税。

    商人要注意,生铁、纸张不交税,夹带私货要不得。

    列位瞧,列位看,北方有虏随时扰,南方海盗要提防,杀敌的士兵,站岗的哨,都要税收才能行,千万别做逃税人,否则后果难预料。

    这些说书人还要走街串巷,把各种税款条例当成桥段,说给乡里百姓。

    杨承应想用这种方式,尽快把新的税法深入人心。

    类似彭大锤的事,发生在金州镇各处。

    无数百姓和商人都在学习新税法,这可是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

    到这个时候,很多人懊悔没有好好上扫盲班。

    一时间,各地的扫盲班人满为患。

    扫盲班的先生,索性讲起了新税法,当起了答疑解惑的新先生。

    而作为主导此事的主角——杨承应,此时待在盖州的总兵府。

    在总兵府后院,与朱徽娴、田英娘、沈漪蓉正聊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