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回 大靖堡

    第四百六十二回 大靖堡 (第3/3页)

    能这样割舍,只能说明他们活不下去,为了生存迫不得已。

    等杨承应看到时,就知道多么的不得已。

    这些牧民,连衣服都没有,只穿了件兽皮。

    无论大人小孩,光着脚。

    由于长时间逃荒,一个个脚上磨出厚厚的老茧。

    背也是驼着的,一个原因是长年累月给诺颜做工,另一个原因是盯着地上走,怕踩到尖尖的石头。

    比如,杨承应到的这户就是典型。

    户主名叫苏班代,以前是布尔花诺颜名下牧民,为诺颜放羊。

    苏班代的老婆叫苏额哲,因为长得有几分姿色,经常被布尔花诺颜叫去陪睡。

    夫妻俩不堪忍受这种生活,加上白灾,没有吃的。于是和其他同伴串联后,一起逃亡义州卫。

    两口子有六个孩子,生下后夭折了两个,逃难中死了一个,只剩下三个。

    三个孩子,两男一女都光着上身,下面用破麻布遮住。

    见到杨承应到来,苏额哲下意识躲进屋,三个孩子也跑到了茅屋后面。

    原因不必细说。

    只有苏班代诚惶诚恐地迎接,还一个劲儿的磕头。

    翻译再三告诉他,杨帅只是来了解他们的生活,苏班代才勉强相信。

    苏班代这里没有椅子,杨承应随便找一块大石头坐下,问道:“发放的口粮,你有收到吗?”

    “收到了。大老爷的恩典,奴才们一辈子都记着。”

    听完翻译的话,苏班代一边说一边要下跪。

    杨承应让祖泽润把他扶起后,继续问道:“种子和农具呢?”

    “都有收到。”

    苏班代站着,弯腰答道。

    “你知道怎么种地吗?”杨承应问。

    “知道。”

    “你知道?”

    “是的,大老爷。我以前也见到过逃荒的汉人,他们投靠了苏布地大首领后,到板升城种地,奴才学了一手。”

    蒙古人耕作技术远不及汉人,农业经营也非常粗放。后来随着明蒙议和,大量汉人逃亡到蒙古,被蒙古人安置在板升城种地。

    板升城不是唯一的地名,凡是汉人在蒙古地界上搭建房屋、开垦荒地的区域,都可以称为“板升”。

    最有名的板升城,大概是归化城,即呼和浩特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