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回 筹备纸币

    第五百二十回 筹备纸币 (第1/3页)

    从京师传旨到广宁还需要一些时间。

    何况,这次传旨的是高起潜。

    他作为从辽东来的,又和杨承应有过往来。

    虽在崇祯继位时立下大功,但随着崇祯对杨承应的疑心重重,他的地位始终升不上去。

    知道崇祯派他去监护辽东军,可把他高兴坏了。

    与其活在曹化淳、王承恩的阴影之下,不如去辽东过逍遥的日子。

    尤其是听说英娘也在。

    于是,高起潜收拾好这些年受贿所得,高高兴兴地前往广宁。

    杨承应此时仍在广宁。

    他还没去宁远,并不是整编关宁军不重要,而是有两件更重要的事。

    第一件,自然是第一师的整编。

    这支按照近代化标准训练的步炮骑合一的精锐师,要耗费他大量精力和时间。

    第二件更是重中之重。

    开银行,发纸币。

    纸币最早出现在北宋,元明两朝都有。

    明朝叫“大明通行宝钞”,简称大明宝钞,票幅面积为338x220毫米。

    面额自一百文至一贯,共六种,一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

    明朝统治者和历史上的清朝统治者都犯了同一个错误,准确说,即便到了二十一世纪仍然有人犯错。

    他们以为这玩意儿随便印,至于通货膨胀什么的,不管!

    很多小伙伴也在想,为什么杨承应直到此时,整整七年过去,直到第八年才开始发行纸币。

    这是因为发行纸币有两个先决条件。

    第一,政权的稳固,而且势力要够大够强。

    纸币说到底是信用货币,用于通商的。一旦失去信用,都不认它,自然就没人愿意用了。

    第二,要有充足的准备金。

    古代帝王都推行只出不进的政策,对于准备金什么的,毫不在意。

    事实上,你要有足够的准备金,给市民百姓信心,纸币才推得下去。

    大明宝钞,自朱元璋创建开始,到了弘治年间已经完全退出市场。

    纸币发行还有其他条件,也促使杨承应直到崇祯二年,才开始准备发行纸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