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六回 洪承畴!

    第五百五十六回 洪承畴! (第2/3页)

  只是,他没想到老家这会儿正风声鹤唳。

    鞑子正在蓟镇外,已经攻破了喜峰口,朝着遵化等地进攻。

    不只是蓟镇,宣府和大同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一股冒充林丹汗的骑兵越过边界,直扑明军的边堡。

    一份份军情邸报报到崇祯这里。

    “岂有此理!这些人一个个说大捷,却阻止不了鞑子进犯我蓟镇和宣府。”

    崇祯气得把奏折推倒。

    这些奏折都是这样,张口闭口大捷,敌人却在进攻。

    “陛下,鞑子入犯我边境,来势汹汹。”

    次辅温体仁上前奏道:“这只能说明一件事,鞍山大捷根本是假的。”

    他不是针对杨承应,而是针对周延儒。

    周延儒和杨鹤关系走得近,而杨鹤是杨嗣昌的父亲。

    报捷的奏疏除了杨承应写了一份,杨嗣昌也写了一份。

    “陛下,这事温次辅在诬陷微臣。”

    周延儒赶紧申辩:“微臣以为,鞑子如此疯狂,反而说明杨承应围住了敌人不少士兵,鞑子正面进攻打不过,出此下策。”

    崇祯对周延儒已经有些厌恶。

    周延儒贪得无厌,私底下还编排崇祯的不是。

    相比之下,温体仁不贪污,更合适做内阁首辅。

    但这是以后的事。

    “不管事情是真是假,总得派兵御敌。”

    崇祯沉声道:“你们以为谁合适?”

    “蓟辽督师孙承宗在山海关,可派他率山永的军队前往。”

    兵部尚书梁廷栋上奏道。

    “蓟镇交给孙承宗,朕安心不少。”

    崇祯想了一下,“宣府和大同方面该如何御敌?”

    “宣府和大同都缺乏良将,精锐都在延绥和宁夏防备林丹汗入犯。”

    温体仁说道:“得派一得力干将,率延绥兵入援。”

    “爱卿以为谁合适?”崇祯忙问。

    “陕西督粮参政洪承畴,此人可堪重任。”

    温体仁举荐道。

    “洪承畴……”崇祯微微皱眉,第一次听到他的名字。

    温体仁介绍道:“洪承畴是福建泉州人,幼年家境贫寒,以卖豆干为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