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五回 钱的问题

    第六百七十五回 钱的问题 (第2/3页)

。”

    沈世魁说道:“御史院查出来的,一大半在市舶司,另一半就在安抚百姓的官员身上。”

    杨承应敏锐地捕捉到一个词:“安抚百姓?”

    沈世魁明白了,经略由于长期在外行军,已经不太了解辽东镇内发生的事。

    他解释道:“经略早年定下的安抚百姓的政策,给流民土地、种子和农具等。

    有些人趁机捞油水,向上谎报人口数。还有克扣农具……总之,花样百出。”

    “真是岂有此理!”

    杨承应眼睛眯着,显然是动了杀机。

    “这种事发现的概率却很低。”

    尚学礼说道:“他们很狡猾的选择不克扣土地,而是在别的上面耍花样。百姓也愿意被克扣。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外面的情况不好。

    朝廷听了杨嗣昌的话,又加了剿饷。”

    明末历史上,三大饷已经有了辽饷和剿饷。

    搞笑的是,辽饷的银子,杨承应一个子儿都没看见。

    “可见,收税是一门大学问。”

    杨承应收敛杀心,笑道:“我们可不能犯这个错误,每个税该怎么收起来,收多少要严格把控。

    同时,对于那些中饱私囊的,也绝不留情。

    我境内的矿场正缺人,装满了也不怕,就扔到荒漠边缘种树。”

    “是,经略。”

    四人齐声应道。

    贪赃枉法,中饱私囊等等,都是人类的通病。

    杨承应也不指望把他们灭绝了,只要是抓到一个,就去挖矿。

    一辈子都别想出来。

    贪得多的,就家人跟着去挖矿。

    男的挖矿,女的做饭,老的运矿,小的学着挖矿。

    子子孙孙无穷尽。

    资本要靠人力搞原始积累,就从他们身上动刀。

    刚吃了几天饱饭,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的东西,只配挖矿。

    连公主身边的太监王永,都因为受贿,被发配挖矿。

    各部门财务核算,还需要一段时间。

    杨承应也不会每天都来。

    他还有很多事要办。

    起初,蒙古人和来自各州县的官员,都以为经略大人是给大儿子杨宗嗣庆生。

    古人的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