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一回 军商结合

    第七百零一回 军商结合 (第2/3页)

    宣大总督,全名叫总督宣大、山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总督衙门在阳高卫。管辖宣府、大同、山西三抚三镇。

    这三处地方,由于杨承应屡次出兵,外患已经基本解决。

    问题随之而来。

    那就是朝廷把有限的饷银,都优先拨给了陕西。

    毕竟那里有农民军。

    宣大就穷了。

    百姓不闹,当兵的迟早要闹。

    所以,杨承应才说那番话。

    杨嗣昌道:“你别催我了。我已经在努力,最迟一个月后,就有煤运到集宁。”

    “怎么这么慢?”杨承应不禁皱眉。

    “你以为这里是辽东镇。”杨嗣昌苦着脸道,“一听要挖矿,各衙门都来揽差事,我既要平衡各方关系,又要找到合适地点。”

    “你真慢。”杨承应道,“实话告诉你,有人私自开矿。大同边军中有人掩护,把煤矿运到集宁。”

    “这谁呀,无法无天!”杨嗣昌拍案而起。

    他在堂内来回踱步:“这些人鼻子比眼睛还灵,闻着味儿来了。”

    这种话一般不接茬,杨承应只悠闲地品茶。

    “哎,是不是你主动透露的。”

    杨嗣昌琢磨出味道来了,他回到座位:“肯定是你,派人唆使那些土豪乡绅干的。”

    杨承应笑了一声,才道:“没错,是我干的。谁让你这么磨蹭,已经到三月,还没办妥。”

    听到几句揶揄,杨嗣昌尴尬的笑了笑。

    他也知道自己墨迹,没好意思反驳。

    “你放心,我会很快办妥。”杨嗣昌道,“至于私自贩卖一事,我就当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果是这样,你的煤只能烂在地里,也没人要。”

    杨承应有些恨铁不成钢。

    “为何?”杨嗣昌不解地问道。

    “官办煤矿,用的都是什么人?他们不从中捞一点!”

    杨承应解释道:“何况他们知道不愁销路,做事必然拖拉,等到我这里,至少是私煤的几倍价格。”

    “此事我也知道难办,可我有什么办法,总不能让我这个堂堂的宣大总督,亲自挖矿吧。”

    杨嗣昌也非常的无奈:“我会尽量监督,你老兄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