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九回 爵位之争

    第七百二十九回 爵位之争 (第2/3页)

化等人,哪个不是大明忠臣。

    却把这些事瞒得死死的。

    文人尚且如此,何况武将。

    “杨爱卿的话也有道理。”崇祯感觉头疼。

    “那也不怕。”

    温体仁说道:“洪承畴统领五省兵马,已经杀了高迎祥,逼得李自成遁入山林,张献忠等贼寇投降。

    贼寇之事已经解决,我们可以全心全力对付杨承应。”

    这番话,别说杨嗣昌嗤之以鼻,就连崇祯也觉得不可思议。

    从洪承畴、孙传庭、杨嗣昌等大臣密奏来看,辽东军的实力十分可怕。

    就算他们的话里掺了沙子,可大明刚刚剿灭四方贼寇,急需休养生息。

    这时候,与杨承应作战,十分不明智。

    杨嗣昌反驳:“温首辅说这话的前提是杨承应造反,万一杨承应不造反呢?”

    温体仁没拐过弯来。

    杨嗣昌道:“他把这件事忍下来,继续胡作非为。请问,温首辅该如何应对?”

    温体仁哑口无言。

    “世人只会觉得朝廷有大功而不赏,以后谁还肯为国出力。”

    杨嗣昌转向崇祯,奏道:“陛下,臣以为应该封王爵。但是奏疏里强调只许他镇守北疆,无旨不得入中原。”

    崇祯正在思考。

    温体仁冷笑一声,说道:“杨大人,你是拿了杨承应好处吧。你这做法与掩耳盗铃有何区别?

    既然他不会造反,我们不封就完了,何必多此一举。”

    “封王,是给中原群臣看的。有功者赏,这是规矩。”

    杨嗣昌道:“稳住杨承应,再全力整顿国政,彻底杜绝贼寇再犯上作乱,积蓄力量,再做计较。”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

    剿灭贼寇固然不容易,剿灭后的治理更是难上加难。

    中原好不容易在洪承畴的指挥下平定贼乱,再不妥善治理,贼乱必将再起。

    崇祯有些动心了。

    温体仁仍然反对:“陛下,杨嗣昌这话是在误导陛下。一旦给杨承应封王,他就会像三国的曹操一样,自建诸侯,危害巨大。”

    这话有道理,崇祯心想。

    “封王是无奈之举,只因杨承应羽翼已丰。”

    杨嗣昌说道:“与其交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