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二回 出征的目标

    第八百九十二回 出征的目标 (第1/3页)

    “哐当、哐当……”

    火车滚滚向前。

    尹咱呼图克图在颠簸中,整个人都感觉飘了起来。

    但他的眼神始终注视着杨承应——正在摆弄他带来的火枪。

    杨承应通过观察,确定这是一款厄鲁特鸟枪。

    厄鲁特部是卫拉特部另一个音译名称,卫拉特部得到了来自奥斯曼帝国的技术支持,自行研制出火绳枪和轻型炮。

    传统认识是沙俄支援了他们,这纯粹是臆想。

    沙俄为了东扩,严格下令不得把火器技术外泄。

    是奥斯曼帝国为了对抗劲敌萨法维波斯,用远交近攻策略,向中原传播火器技术。

    明朝将来自奥斯曼帝国的火器,取名为鲁密铳。

    固始汗意在藏地,让出盟主大位。

    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与鄂齐尔图汗并为卫拉特盟主。

    巴图尔珲台吉很重视火器发展,开始自行铸造火绳枪。

    为什么这么肯定呢?

    通过观察,杨承应确信,这杆火枪是准噶尔人造的,绝不是从奥斯曼买来的。

    因为这杆火绳枪造的很认真。

    长一米八,口径十五毫米。铁制枪管长一米三四,用四道铜箍和两条皮绳固定在枪床,末端与枪床契合,没有螺栓。

    击发部位在枪身右侧,火门上有个盒子,可以旋转180°,以遮蔽风雨,十分精巧。

    枪托笔直狭长,下倾 35°。

    扳机为较早期的钮扣式。

    枪身上镀有纹饰,可以看出做工很是用心。

    虽说如此,但在杨承应眼中用四个字形容这把枪:

    华而不实!

    “卫拉特蒙古目前有多少杆这种枪?”杨承应忽然问。

    尹咱呼图克图听完翻译,愣了一下。

    他不是思考如何回答,而是脑子被颠簸得不够用。

    “数量不多。”

    活佛忍着恶心想吐,答道:“卫拉特蒙古的锻造工艺完全无法与中原相比,但一直在努力制造。”

    “这话我信。”杨承应笑了。

    训练一个弓骑的费用,是训练火器手的三倍。

    并且造箭支的工艺,也是一门学问。

    杨承应又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