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七回 庙号的奥秘

    第九百九十七回 庙号的奥秘 (第2/3页)

坐的,但干的事都是改朝换代。

    按照惯例,新朝只为旧朝君主定谥号。

    这样做的原因是,立宗庙是祭祀自家祖宗,新朝自有祖宗,哪需要立旧朝当「祖宗」。

    如唐末哀帝、元末顺帝就是这个意思。

    韩林儿遵南宋末代皇帝赵昺为怀宗,其实就有继承宋朝大位的意思在里面。

    如今旧臣们为了崇祯的「庙号」,讨论得热火朝天,意思是心念旧朝,无意于新朝。

    这不是把头送到别人的铡刀下面,挨砍嘛!

    薛国观等人纷纷围着陈名夏,恳求他:「陈溧阳,你快想个法子救救我们。」

    众人急得打躬作揖。

    陈名夏忙道:「殿下没有怪罪,说明他并非要为难你们,而是有心考问。下午再对答,我们就想个法子不定庙号,只谈谥号。」

    众人点点头,然后一起商量对策。

    到了这个时候,也顾不得谁是谁一派。

    王德化把此事转达给杨承应,正在吃饭的杨承应笑得喷饭。

    「陈名夏有意思。」杨承应把落在桌上的米饭扒入碗中,「那么多人之中,就他看出了我的心思。」

    这话不是对王德化说的,而是共同进餐的范文程、宁完我。

    被他视为左膀右臂的「智囊

    」。

    范文程笑道:「这群人读书读迂了的人参加科举出来做官,做的是糊涂官。」ap.

    「不过,殿下想到用‘庙号考问他们,也是一绝啊。」宁完我赞叹道。

    杨承应指了指自己脑袋:「没办法,我别的书读得少,和历史有关的书读得多,偶然想到这个奇招。」

    华夏上下五千年,宗法制如影随形,是一个成熟文明的标志。

    由宗法制延伸出来的宗庙,也是值得研究的事。

    商代有宗庙无谥号,周代有谥号无宗庙。

    由于历史久远,具体原因不明。

    杨承应前世看书时,个人认为和宗法制本身有关。

    早期,王权还没完全脱离宗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伯邑考。

    伯邑考不是本名,大概率是死后武王祭祀时对他的称呼。

    「伯」指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