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二十二回 明之王

    第一千零二十二回 明之王 (第2/3页)

正在河南清剿的高第和李际遇一些心理上的压力。」

    杨承应立刻想出了一条新的计划。

    计划很简单,让阿济格继续追击李自成,迫使李自成不得不向东撤退。

    李自成向东撤退,会挤压尤世禄的空间,导致尤世禄也向东。

    弘光政权首尾不能相顾,杨承应就能趁势夺下扬州府,再渡江南下。

    谨慎,是杨承应一贯的风格。

    吴三桂却觉得有点慢:「殿下,咱们大军数万,又有大运河作为物资输送通道,干嘛慢腾腾的。」

    「如果正面攻势太猛,会导致他们为了防备我们,而疏于防备西面,我们不就给他人做嫁衣裳。」杨承应道,「我先等他们互相打起来再出手,事半功倍。」

    「还是殿下考虑的周到啊。」

    吴三桂早就发现,揣摩殿下的想法,不能按照普通人思路。

    如果是按照普通人的思路,一猜就中:大军席卷江南,如秋风之扫落叶——爽!

    但是!作为成熟的政治家,想法就完全不一样: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杀戮应该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战书刚下不久,要给弘光政权的官员们一些时间认清敌我,最后选择站队。

    这对于平定江南后,对江南的治理极为重要。

    杨承应主要针对的是大地主、大官僚,而不是中小地主。

    特别是小地主,听着好像词儿不好,

    实际上在那个农业发展还不发达的时代,小地主只是土地较多的代名词。

    他们由于没有功名在身,同样是被压榨的对象,很多小地主家的女儿都得下地干活。

    举个例子,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家里有三个包衣,照样吃不饱肚子。

    两人正聊着,祖泽沛忽然跑进来:「殿下,刚得到消息南边出了一件大事!」

    「什么事?」

    「据说太子朱慈烺逃到南京!」

    「什么?」杨承应和吴三桂异口同声。

    此前,杨承应派人一直认真的寻找,是真的没找到。

    愿意寻找朱慈烺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按照传承有序,即便是杨承应想做皇帝,也该有个人站出来,把玉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