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南京兵器局

    第七十七章:南京兵器局 (第1/3页)

    张煌言一个军营接着一个军营去宣讲,很快说话也越来越接地气了,特别是到镇江府的“武英营”驻地,最后一站的时候,那些士兵若不是之前就听说了,都想不到他是一个举人,只以为张煌言也是他们的纤夫兄弟,只不过是嘴巴抹了油,特别能说会道而已。

    周世显知道这个时代的军队,几乎是不重视精神力量的,那些将领们也受限于时代,没有意识到集体精神,军人荣誉,配合上严苛的军纪,优厚的军饷,会使得士兵爆发出怎么样的战斗力。

    或者说,有一些军事天才,诸如戚继光,是预见到了,可是大明根本发不出这样的军饷,没有物质支持,其他的东西,不过是一盘散沙罢了。

    当然,在周世显的计划里,训导官将会成为一个体系,和正在筹备的军法司一样,一起管理军队,制衡军官,避免军队贪腐和纪律松弛。今后或许就不是张煌言这个总训导官到处宣讲了,而是一整个体系在运行。

    被崇祯皇帝下了禁查令之后,南京朝堂终于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而周世显也终于从繁忙的政务中抽出身来,他在巡查军队之前,首先和倪元璐一起来到了南京城内的火器工坊之中。

    如今,整个江南地区官营工坊中的工匠都已经被崇祯下旨调到了南京。但因为明朝廷的腐败,官营工坊的匠户许多都已经逃散,最终只召到了二百余人。

    不过,好在江南经济繁华,手工业发达,民间不缺优秀的工匠,周世显直接开出了高于市场价格一倍的月饷,很快就从临近的各大城市中招到三千多名工匠,其中大部分只要学习一段时间,就能上手制作盔甲,火枪了。

    与此同时,他也已经着手从福建,广东招揽一批制造火炮火枪的工匠,以满足大军的兵器枪炮需求。这个时期,大明境内制炮技术最高的,就属这两个靠近澳门的地方了。

    周世显把所有工匠都集中起来之后,将制炮,制枪,制弓弩,制作盔甲的都留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