迥然不同

    迥然不同 (第1/3页)

    崇祯十九年开春,气温刚一转暖,经过了一年多休整的大明诸军便随即开始了行动。

    首先是李过和高一功往荆州,夔州,岳阳等地调兵遣将,左良玉的大军则集中在武昌城附近,颇有千舟竞发的态势。

    这个时候,堵胤锡的先遣部队由郝永忠率领,进入了承天府,而周世显也开始在南直隶的淮河以北大张旗鼓地展开了行动。

    而清军那边,到了如今,却已经是处处被动,表面上看明清双方各占据着半壁江山,清廷虽然不算占优,但也比以往龟缩辽东一隅要好得多。

    但随着周世显第一次大战的胜利,此时大军之中,无论是人心士气,还是动员能力,粮草军需储备,清廷都已经落入了下风。

    不过,清军也是有其打算的。既然明军水师强大,那多铎和阿济格自然不会再到淮河边上,他们正是打算在徐州这个关键的交通枢纽,对明军完成歼灭,毕其功于一役。

    而打法,自然就是在关外的时候,皇太极屡试不爽的围点打援。反正,明军每一次都会上当。这倒是和周世显想到一起去了。

    毕竟只要在此地的两军主力,任何一支被歼灭,南边其他地方,自然也就无足轻重了。这是多尔衮和洪承畴深思熟虑之后,一起定下的灭明之策。

    这个时候,因为局势的变化,洪承畴比原本历史上得到了更多重用。

    其实,去年淮河大战,清军损失了数千八旗主力之后,因此而产生的恶劣政治影响,已经慢慢显现出来了。

    在关内,不仅仅是刚刚调入的吴三桂,便是见过了明军实力的孔有德,耿仲明两人,甚至是各地新近投降的绿营军,那些缙绅大族们,都已经开始了和南京明朝廷,和明军中的老相识们眉来眼去,暗通曲款了。

    若不是那些清军中的包衣在入关之后,一跃成为了半个主子,已经和满清的核心利益死死绑在了一起,恐怕就是这些包衣兵们,也要开始阳奉阴违,出工不出力了。

    而关外的局势更甚,武昌大战彻底打破了清军多年来建立起来的军威,清军损失惨重的消息在这一年多时间里,随着商队,人员流动,传遍了整个东亚大陆,传到各草原的蒙古部落,chao鲜,甚至是日本列岛,满清统治区的北面再度受到蒙古人的袭扰。

    无论是草原上的蒙古各部落,还是chao鲜国,原本都是为清廷的军威所迫,只能卑躬屈膝,朝贡求和,如今清廷失去了唯一的依仗,他们又怎么可能再忍受对方野蛮残暴的统治呢?

    仅仅只是一年,很多蒙古部落都已经不再看好清廷在这场战争中的结局,其实三四成部落直接缺席了这一年的朝贡,汉人作为东亚霸主,屡屡得以恢复的余威又开始作祟。

    而chao鲜仗着清廷在辽东兵力空虚,几乎和清廷断绝了所有的官方联系。李朝本来就以“小中华”自称,如今清军主力都在关内,鞭长莫及,他们自然是不再委曲求全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