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小元霸 第一百零九章 璜溪镇侧击

    第一卷 小元霸 第一百零九章 璜溪镇侧击 (第2/3页)

到安仁,他从西南的云锦门进入,把自己的亲兵和部分队伍驻扎在门内校场上,大部分沿着南门(歌熏门)、云锦门、兴贤门(临近文庙)的城墙扎营。

    晚间穿过书院街到位于城内东南的县衙参加知县款待宴会,席间说起渡江及需要县内调派船只、船夫等事。

    原来安仁渡江通常有两个渠道:出北门(拱极门)过锦峰桥,由礼家湾上船顺流而下去蒋坊或梅港下船是北路,但这条路虽快却绕远了。

    第二条便是在石港上船,到对面渡口下船后穿过璜溪镇再渡过白塔河。

    宫主簿生怕他大军过境踩坏了自家庄稼毁了秋收的收成,于是眼珠一转说不如直接动员孟津门(西南门)、观澜门(西门)外码头的商船,让他们将船并排相连,直接在河道中央的塔洲(冲积形成的沙洲)两侧搭建浮桥,然后到渭洲渡口渡过白塔河,这样队伍不用回头南行到石港,就近渡河即可,且利用浮桥而不是船渡速度要快得多。

    他嘴上这样讲,心里的算盘是这样一来,大军可以不必经过绝大部分自家的田土,最大限度避免了损失。

    不过这条好计策居然被仇将军采纳了,便要县里立即着手准备,三日内大军渡河!

    县里手忙脚乱地征用船只、木材,这等动静哪里瞒得过杨星?他倒也不着急,命令严岩急修城墙、城门,喊出口号是「誓与官军在东乡城下决一死战」。

    东乡城墙乃是夯土筑城,也就是一丈高、七尺宽的样子。因年久失修甚至有些城垛都不见了,所以说修城墙倒也合情合理。

    仇天禄听说后认为敌人确实是要决死一战,他还召开会议布置了官军在东乡城下如何围城、如何发起攻击,一面等待浮桥的完成。

    那个年轻的知县做事蛮诚恳,到第二天傍晚就来报告说浮桥已经搭好,夜里铺上木板,次日早大军即可渡江。仇天禄很高兴,还把他夸了一通。

    他们并不知道就在这天夜里,杨星带着队伍控制了刚搭好的渭洲渡浮桥,然后连夜急行军到达璜溪镇埋伏下来。原本他也以为官军会从石港渡河,打算来个半渡而击。

    但当晚在渭洲渡听哨探报告说下游塔洲那边在搭建浮桥,于是杨星便改为对官军大队实施侧击,另派一部包抄抢下塔洲浮桥,截断官军回安仁的退路。

    第二天仇天禄带着大队官军浩浩荡荡向渭洲渡口而来时,杨星的人马突然从雾气中杀出,官军毫无提防顿时被冲为数段。

    仇天禄忙下令退回浮桥,却不想严岩带兵已经占领渡口,甚至有几百人冲到了塔洲上,将现场的捕快和民团砍杀得七零八落。退路既断,只好逃生。ap.

    仇天禄带着溃军且战且退,不料忽然后面的溃军叫喊起来,原来众人已经来到一个三面是水的地带,没路可走了……。

    这一天结束的时候,附近稻田连流进信江的水据说都是红色的。无路可走的官军只好返身死战,但失去组织和身处不利地形使他们处于下风。

    当仇天禄的身体歪倒在亲卫们尸堆上后

    ,战斗渐渐地结束了。

    一万官军,南昌城里开出来的精锐,除去三百多被俘、两百个水性好的游到中洲逃出生天外,全部倒在了这块土地上!

    都指挥同知仇天禄为首,一名副将,两名参将、两名游击、六位千总全部阵亡。

    对杨星来讲这是场惨烈的胜利,他为此付出了三千人的损失,几乎是参战人数的一半,而且其中有很多是经验丰富的老卒!

    但这场战斗影响之大谁都没有想到,很快便有各地的五千多人闻讯跑到金溪和东乡参加杨星的部队,战斗力大不如以前,不过至少从人数上他未减反增。

    而对南昌和朝廷而言这是灾难,因为江西最精锐的一支机动兵力没了。

    病重的杨仕真听他弟弟兵部左侍郎杨仕安念完战报,气急攻心当晚便咽了气。两天后,责难和批评雪片般飞向内阁,杨缟独木难支,不得不引咎递交了辞呈。

    皇帝倒也没太难为他,隔了两个多月以后,以「卿等既无更优人选,还当以国事为重」的口谕,让杨缟复职德清阁翰林大学士,仍领内阁,但没有恢复他的内书院平章政事职务。

    而同时,皇帝下诏书严厉叱责了杨涛,将他降一级留任,以观后效。

    另一方面旨意里还关切询问了南昌城里彭王的安全,特地命南康府调遣建昌右卫两千五百人赶往南昌增强守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